宣公·宣公七年
【经】
七年春,卫侯使孙良夫来盟。
夏,公会齐侯伐莱。
秋,公至自伐莱。大旱。
冬,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于黑壤。
【传】
七年春,卫孙桓子来盟,始通,且谋会晋也。
夏,公会齐侯伐莱,不与谋也。凡师出,与谋曰及,不与谋曰会。
赤狄侵晋,取向阴之禾。
郑及晋平,公子宋之谋也,故相郑伯以会。
冬,盟于黑壤,王叔桓公临之,以谋不睦。
晋侯之立也,公不朝焉,又不使大夫聘,晋人止公于会,盟于黄父。公不与盟,以赂免。故黑壤之盟不书,讳之也。

注释

白话文翻译

【经】
七年春天,卫侯派孙良夫来结盟。
夏天,鲁公与齐侯一起讨伐莱国。
秋天,鲁公从讨伐莱国回来。大旱。
冬天,鲁公与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在黑壤会盟。

【传】
七年春天,卫国的孙桓子来结盟,这是两国首次正式交往,并且商议与晋国会盟的事宜。
夏天,鲁公与齐侯一起讨伐莱国,但鲁公并未参与前期的谋划。凡是出兵,参与谋划的叫“及”,不参与谋划的叫“会”。
赤狄入侵晋国,夺取了向阴的庄稼。
郑国与晋国和解,这是公子宋的谋划,因此他陪同郑伯去会盟。
冬天,诸侯在黑壤会盟,王叔桓公亲临现场,以解决诸侯之间的不和。
晋侯即位时,鲁公没有去朝见,也没有派大夫去聘问,晋国人在会盟时扣留了鲁公,并在黄父结盟。鲁公没有参与结盟,通过贿赂才得以免罪。因此,黑壤之盟的记载被省略,是为了避讳这件事。

解释

这段古文记载了鲁宣公七年(公元前602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主要涉及诸侯国之间的外交活动和军事行动。

  1. 春天:卫侯派孙良夫来鲁国结盟,这是卫国与鲁国首次正式交往,并且商议与晋国会盟的事宜。这表明当时诸侯国之间频繁进行外交活动,以加强联系和合作。

  2. 夏天:鲁公与齐侯一起讨伐莱国,但鲁公并未参与前期的谋划。这里提到“及”和“会”的区别,说明在军事行动中,是否参与谋划对行动的性质有重要影响。

  3. 秋天:鲁公从讨伐莱国回来,但遭遇了大旱。自然灾害对当时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4. 冬天:鲁公与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在黑壤会盟。这次会盟的目的是解决诸侯之间的不和。值得注意的是,晋侯即位时,鲁公没有去朝见,也没有派大夫去聘问,导致晋国人在会盟时扣留了鲁公。鲁公通过贿赂才得以免罪,因此黑壤之盟的记载被省略,以避讳这件事。

这段古文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复杂的外交关系和频繁的军事行动,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对自然灾害的应对和外交策略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