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公·宣公六年
【经】
六年春,晋赵盾、卫孙免侵陈。
夏四月。
秋八月,螽。
冬,十月。
【传】
六年春,晋、卫侵陈,陈即楚故也。
夏,定王使子服求后于齐。
秋,赤狄伐晋。围怀,及邢丘。晋侯欲伐之。中行桓子曰:“使疾其民。以盈其贯,将可殪也。《周书》曰:‘殪戎殷。’此类之谓也。”
冬,召桓公逆王后于齐。
楚人伐郑,取成而还。
郑公子曼满与王子伯廖语,欲为卿。伯廖告人曰:“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插图]之《离》[插图],弗过之矣。”间一岁,郑人杀之。

注释

白话文翻译:

六年春天,晋国的赵盾和卫国的孙免入侵陈国。
夏天四月
秋天八月,发生了蝗灾。
冬天十月

传文
六年春天,晋国和卫国入侵陈国,因为陈国亲近楚国。
夏天,周定王派子服到齐国请求娶齐国的女子为王后。
秋天,赤狄攻打晋国,包围了怀地和邢丘。晋侯想要讨伐赤狄。中行桓子说:“让他们残害自己的百姓,等到他们恶贯满盈时,就可以一举歼灭他们。《周书》上说:‘歼灭殷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冬天,召桓公到齐国迎接王后。
楚国人攻打郑国,双方达成和议后撤军。
郑国的公子曼满与王子伯廖交谈,表示想要做卿。伯廖告诉别人说:“没有德行却贪图高位,这在《周易·丰》卦的《离》卦中有预示,他过不了这一关了。”过了一年,郑国人杀了曼满。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鲁宣公六年(公元前603年)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分为“经”和“传”两部分。

  1. 部分简要记录了这一年发生的几件大事,包括晋国和卫国入侵陈国、蝗灾等。

  2. 部分对“经”中的事件进行了更详细的解释和补充:

    • 晋、卫侵陈:晋国和卫国之所以入侵陈国,是因为陈国亲近楚国,晋国和卫国希望通过军事行动削弱陈国,防止楚国势力扩张。
    • 周定王求后于齐:周定王派使者到齐国请求娶齐国的女子为王后,这是为了通过婚姻巩固周王室与齐国之间的关系。
    • 赤狄伐晋:赤狄是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他们攻打晋国,包围了怀地和邢丘。晋侯想要反击,但中行桓子建议等待赤狄内部矛盾激化后再行动,引用《周书》中的话说明等待时机的重要性。
    • 召桓公迎王后:召桓公被派往齐国迎接王后,这是周王室与齐国联姻的具体行动。
    • 楚伐郑:楚国攻打郑国,但双方最终达成和议,楚国撤军。这表明楚国虽然强大,但并不一定非要通过战争来解决问题。
    • 公子曼满的结局:郑国的公子曼满野心勃勃,想要做卿,但伯廖认为他没有德行却贪图高位,最终曼满被郑国人杀死。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德行的重视,以及没有德行却贪图高位的人往往会招致灾祸。

这段古文通过简洁的语言,记录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事件,展现了当时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和人们对德行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