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公·宣公十六年
【经】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晋人灭赤狄甲氏及留吁。
夏,成周宣榭火。
秋,郯伯姬来归。
冬,大有年。
【传】
十六年春,晋士会帅师灭赤狄甲氏及留吁铎辰,三月献狄俘。晋侯请于王。戊申,以黻冕命士会将中军,且为大傅。于是晋国之盗逃奔于秦。羊舌职曰:“吾闻之,禹称善人,不善人远。此之谓也夫。《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善人在上也。善人在上,则国无幸民。谚曰:‘民之多幸,国之不幸也。’是无善人之谓也。”
夏,成周宣榭火,人火之也。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秋,郯伯姬来归,出也。
为毛、召之难故,王室复乱。王孙苏奔晋,晋人复之。
冬,晋侯使士会平王室,定王享之。原襄公相礼,殽烝。武子私问其故。王闻之,召武子曰:“季氏,而弗闻乎?王享有体荐,宴有折俎。公当享,卿当宴,王室之礼也。”武子归而讲求典礼,以修晋国之法。

注释

白话文翻译

十六年春季,周历正月,晋国人灭掉了赤狄的甲氏和留吁。

夏季,成周的宣榭发生了火灾。

秋季,郯国的伯姬回到鲁国。

冬季,大丰收。

传文:

十六年春季,晋国的士会率领军队灭掉了赤狄的甲氏和留吁、铎辰,三月,向周王献上狄人的俘虏。晋侯向周王请求。戊申日,周王赐予士会黻冕,任命他为中军将,并且担任大傅。于是,晋国的盗贼纷纷逃奔到秦国。羊舌职说:“我听说,禹称赞善人,不善人就会远离。这就是所说的吧。《诗经》上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善人在上位。善人在上位,国家就没有侥幸的百姓。谚语说:‘百姓多侥幸,国家就不幸。’这就是没有善人的意思。”

夏季,成周的宣榭发生了火灾,是人为纵火。凡是火灾,人为纵火称为“火”,天灾引起的称为“灾”。

秋季,郯国的伯姬回到鲁国,是被休弃。

因为毛、召之难,周王室再次陷入混乱。王孙苏逃奔到晋国,晋国人帮助他复位。

冬季,晋侯派士会去平定周王室,周定王设宴款待他。原襄公主持礼仪,上的是整只的蒸肉。士会私下询问其中的原因。周王听说后,召见士会说:“季氏,你难道没听说过吗?王享时有体荐,宴会有折俎。公应当享,卿应当宴,这是王室的礼仪。”士会回去后,深入研究典礼,以完善晋国的法度。

解释

这段古文记载了鲁宣公十六年(公元前593年)发生的几件重要事件:

  1. 晋国灭赤狄:晋国的士会率领军队灭掉了赤狄的甲氏和留吁、铎辰,并向周王献上俘虏。晋侯请求周王赐予士会黻冕,任命他为中军将和大傅。士会的升迁使得晋国的盗贼纷纷逃奔到秦国,显示了善人执政对国家的影响。

  2. 成周宣榭火灾:成周的宣榭发生了火灾,是人为纵火。古人将火灾分为“火”和“灾”,前者指人为纵火,后者指天灾引起的火灾。

  3. 郯伯姬归鲁:郯国的伯姬回到鲁国,是被休弃。这反映了当时贵族婚姻中的一些变故。

  4. 王室复乱:因为毛、召之难,周王室再次陷入混乱。王孙苏逃奔到晋国,晋国人帮助他复位,显示了晋国在周王室事务中的影响力。

  5. 士会平王室:晋侯派士会去平定周王室,周定王设宴款待他。士会在宴会上对礼仪的细节感到疑惑,周王解释后,士会回去深入研究典礼,以完善晋国的法度。这反映了当时对礼仪的重视和晋国对礼制的追求。

这段古文通过具体事件,展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和礼仪关系,以及善人执政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