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公·庄公十三年
【经】
十有三年春,齐侯、宋人、陈人、蔡人、邾人会于北杏。
夏六月,齐人灭遂。
秋七月。
冬,公会齐侯,盟于柯。
【传】
十三年春,会于北杏以平宋乱,遂人不至。夏,齐人灭遂而戍之。
冬,盟于柯,始及齐平也。
宋人背北杏之会。

注释

白话文翻译

十三年春季,齐侯、宋人、陈人、蔡人、邾人在北杏会面。

夏季六月,齐国人灭掉了遂国。

秋季七月

冬季,庄公与齐侯会面,在柯地结盟。

十三年春季,各国在北杏会面,目的是平定宋国的内乱,但遂国没有派人参加。夏季,齐国人灭掉了遂国并派兵驻守。

冬季,在柯地结盟,这是齐国与鲁国首次达成和平。

宋国背叛了北杏之会的约定。

解释

这段古文记载了鲁庄公十三年(公元前681年)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主要涉及齐国的外交和军事行动。

  1. 北杏之会:春季,齐侯(齐桓公)召集宋、陈、蔡、邾等国的代表在北杏会面,目的是为了平定宋国的内乱。这次会面显示了齐桓公作为诸侯霸主的地位,他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来稳定周边国家的局势。

  2. 灭遂:夏季,齐国出兵灭掉了遂国,并派兵驻守。遂国是一个小国,可能因为未参加北杏之会而得罪了齐国,或者齐国借此机会扩张势力。

  3. 柯之盟:冬季,鲁庄公与齐桓公在柯地结盟,这是齐国与鲁国首次达成和平。这次结盟可能是齐国为了巩固其在诸侯中的地位,同时也为鲁国提供了安全保障。

  4. 宋国背盟:宋国背叛了北杏之会的约定,可能是因为对齐国的不满或其他原因。这种行为可能会引发新的冲突或外交危机。

总的来说,这段记载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齐桓公通过外交和军事手段逐步确立其霸主地位,而其他诸侯国则在不同程度上与齐国合作或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