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成公七年
【经】
七年春,王正月,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
鼷鼠又食其角,乃免牛。
吴伐郯。
夏五月,曹伯来朝。
不郊,犹三望。
秋,楚公子婴齐帅师伐郑。
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杞伯救郑。
八月戊辰,同盟于马陵。
公至自会。
吴入州来。
冬,大雩。
卫孙林父出奔晋。
【传】
七年春,吴伐郯,郯成。季文子曰:“中国不振旅,蛮夷入伐,而莫之或恤,无吊者也夫!《诗》曰:‘不吊昊天,乱靡有定。’其此之谓乎!有上不吊,其谁不受乱?吾亡无日矣!”君子曰:“知惧如是,斯不亡矣。”
郑子良相成公以如晋,见且拜师。
夏,曹宣公来朝。
秋,楚子重伐郑,师于氾。诸侯救郑。郑共仲、侯羽军楚师,囚郧公钟仪,献诸晋。八月,同盟于马陵,寻虫牢之盟,且莒服故也。晋人以钟仪归,囚诸军府。
楚围宋之役,师还。子重请取于申、吕以为赏田,王许之。申公巫臣曰:“不可。此申、吕所以邑也,是以为赋,以御北方。若取之,是无申、吕也。晋、郑必至于汉。”王乃止。子重是以怨巫臣。子反欲取夏姬,巫臣止之,遂取以行。子反亦怨之。及共王即位,子重、子反杀巫臣之族子阎、子荡及清尹弗忌及襄老之子黑要,而分其室。子重取子阎之室,使沈尹与王子罢分子荡之室,子反取黑要与清尹之室。巫臣自晋遗二子书曰:“尔以谗慝贪惏事君,而多杀不辜。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
巫臣请使于吴,晋侯许之。吴子寿梦说之。乃通吴于晋。以两之一卒適吴,舍偏两之一焉。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陈,教之叛楚。寘其子狐庸焉,使为行人于吴。吴始伐楚,伐巢,伐徐。子重奔命。马陵之会,吴入州来。子重自郑奔命。子重、子反于是乎一岁七奔命。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是以始大,通吴于上国。卫定公恶孙林父。
冬,孙林父出奔晋。卫侯如晋,晋反戚焉。
注释
白话文翻译
【经】
七年春天,周王正月,鼷鼠咬食了郊祭用的牛的角,于是改用另一头牛进行占卜。
鼷鼠又咬食了这头牛的角,于是免除了这头牛的郊祭任务。
吴国攻打郯国。
夏天五月,曹伯来朝见。
没有举行郊祭,但仍然进行了三望之礼。
秋天,楚国的公子婴齐率领军队攻打郑国。
成公与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杞伯一起救援郑国。
八月戊辰日,诸侯在马陵会盟。
成公从会盟地返回。
吴国进入州来。
冬天,举行了大雩祭。
卫国的孙林父逃奔到晋国。
【传】
七年春天,吴国攻打郯国,郯国求和。季文子说:“中原各国不整顿军队,蛮夷入侵,却没有人去关心,这是因为没有贤明的君主啊!《诗经》上说:‘不贤明的上天,乱世没有安定。’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有君主不贤明,谁能不受乱世的影响?我们灭亡的日子不远了!”君子说:“能如此警惕,就不会灭亡了。”
郑国的子良作为成公的相国前往晋国,朝见并拜谢晋国的军队。
夏天,曹宣公来朝见。
秋天,楚国的子重攻打郑国,军队驻扎在氾地。诸侯救援郑国。郑国的共仲、侯羽率军与楚军交战,俘虏了郧公钟仪,并将他献给晋国。八月,诸侯在马陵会盟,重申虫牢之盟,并且因为莒国归顺的缘故。晋国人将钟仪带回,囚禁在军府中。
楚国围攻宋国的战役结束后,军队返回。子重请求将申、吕作为赏田,楚王同意了。申公巫臣说:“不行。申、吕是国家的城邑,是用来征收赋税和抵御北方敌人的。如果将它们作为赏田,就等于失去了申、吕。晋国和郑国一定会打到汉水。”楚王于是取消了这一决定。子重因此怨恨巫臣。子反想娶夏姬,巫臣阻止了他,子反于是娶了夏姬并带她离开。子反也因此怨恨巫臣。等到楚共王即位,子重、子反杀了巫臣的族人子阎、子荡以及清尹弗忌和襄老的儿子黑要,并瓜分了他们的家产。子重夺取了子阎的家产,派沈尹和王子罢瓜分了子荡的家产,子反夺取了黑要和清尹的家产。巫臣从晋国给子重、子反写信说:“你们用谗言和贪婪侍奉君主,并且滥杀无辜。我一定会让你们疲于奔命而死。”
巫臣请求出使吴国,晋侯同意了。吴王寿梦很高兴。于是巫臣使吴国与晋国通好。他带领一部分军队前往吴国,留下一部分军队在吴国。他教吴国人驾车,教他们作战,教他们背叛楚国。他将自己的儿子狐庸留在吴国,让他担任吴国的行人。吴国开始攻打楚国,攻打巢国,攻打徐国。子重疲于奔命。在马陵之会上,吴国进入州来。子重从郑国疲于奔命。子重、子反在这一年中七次疲于奔命。原本属于楚国的蛮夷之地,吴国全部夺取了。吴国因此开始强大,与中原各国通好。卫定公厌恶孙林父。
冬天,孙林父逃奔到晋国。卫侯前往晋国,晋国将戚地归还给卫国。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鲁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包括吴国对郯国的进攻、诸侯国的会盟、楚国对郑国的进攻、以及晋国与吴国的外交活动等。
吴国伐郯:吴国在这一年进攻郯国,郯国被迫求和。季文子对此表示担忧,认为中原各国不整顿军队,导致蛮夷入侵,反映了当时中原各国的衰弱。
诸侯会盟:为了应对楚国的进攻,鲁成公与晋、齐、宋、卫、曹、莒、邾、杞等诸侯国在马陵会盟,重申了虫牢之盟,并因莒国的归顺而加强了联盟。
楚国伐郑:楚国的公子婴齐(子重)率军攻打郑国,诸侯国联合救援郑国。郑国在战斗中俘虏了楚国的郧公钟仪,并将其献给晋国。
晋国与吴国的外交:晋国的巫臣出使吴国,促使吴国与晋国通好。巫臣教吴国人驾车、作战,并帮助吴国背叛楚国,导致楚国疲于奔命,吴国因此强大起来。
孙林父出奔:卫国的孙林父因与卫定公不和,逃奔到晋国。卫侯前往晋国,晋国将戚地归还给卫国。
这段古文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晋国与楚国、吴国之间的外交与军事斗争,以及中原各国面对蛮夷入侵时的无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