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成公四年
【经】
四年春,宋公使华元来聘。
三月壬申,郑伯坚卒。
杞伯来朝。
夏四月甲寅,臧孙许卒。
公如晋。
葬郑襄公。
秋,公至自晋。
冬,城郓。
郑伯伐许。
【传】
四年春,宋华元来聘,通嗣君也。
杞伯来朝,归叔姬故也。
夏,公如晋,晋侯见公不敬。季文子曰:“晋侯必不免。《诗》曰:‘敬之敬之!天惟显思,命不易哉!’夫晋侯之命在诸侯矣,可不敬乎?”
秋,公至自晋,欲求成于楚而叛晋。季文子曰:“不可。晋虽无道,未可叛也。国大臣睦,而迩于我,诸侯听焉,未可以贰。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公乃止。
冬十一月,郑公孙申帅师疆许田,许人败诸展陂。郑伯伐许,取鉏任泠敦之田。晋栾书将中军,荀首佐之。士燮佐上军,以救许伐郑,取氾、祭。楚子反救郑,郑伯与许男讼焉。皇戌摄郑伯之辞,子反不能决也,曰:“君若辱在寡君,寡君与其二三臣,共听两君之所欲,成其可知也。不然,侧不足以知二国之成。”
晋赵婴通于赵庄姬。

注释

白话文翻译

成公四年

【经】

  • 四年春天,宋国国君派华元来鲁国访问。
  • 三月壬申日,郑国国君坚去世。
  • 杞国国君来鲁国朝见。
  • 夏天四月甲寅日,鲁国的臧孙许去世。
  • 鲁成公前往晋国。
  • 郑襄公下葬。
  • 秋天,鲁成公从晋国返回。
  • 冬天,修筑郓城。
  • 郑国国君攻打许国。

【传】

  • 四年春天,宋国的华元来鲁国访问,目的是为新即位的宋国国君建立友好关系。
  • 杞国国君来鲁国朝见,是因为要送还叔姬(鲁国女子)。
  • 夏天,鲁成公前往晋国,晋国国君对鲁成公不够尊敬。鲁国的季文子说:“晋国国君必定不会有好结果。《诗经》上说:‘要恭敬啊!要恭敬啊!天道是显明的,天命不易改变啊!’晋国国君的命运掌握在诸侯手中,怎能不恭敬呢?”
  • 秋天,鲁成公从晋国返回,想要与楚国结盟并背叛晋国。季文子说:“不可以。晋国虽然无道,但还不可以背叛。晋国是大国,内部和睦,而且离我们很近,诸侯都听从它,我们不能有二心。史佚的《志》上有这样的话:‘不是我们同族的人,他们的心必定不同。’楚国虽然强大,但不是我们的同族,他们怎么会真心对待我们呢?”鲁成公于是放弃了这一想法。
  • 冬天十一月,郑国的公孙申率领军队去划定许国的田地,许国人在展陂打败了他们。郑国国君攻打许国,夺取了鉏、任、泠、敦等地的田地。晋国的栾书率领中军,荀首辅佐他。士燮辅佐上军,去救援许国并攻打郑国,夺取了氾、祭两地。楚国的子反救援郑国,郑国国君与许国国君在子反面前争辩。皇戌代替郑国国君发言,子反无法做出决断,说:“如果两位国君愿意屈尊到我们国君那里,我们国君和他的几位大臣一起听取两位国君的意愿,或许能够达成和解。否则,我不足以了解两国能否和解。”
  • 晋国的赵婴与赵庄姬私通。

解释

这段古文记载了鲁成公四年(公元前587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主要涉及鲁国、宋国、郑国、晋国、楚国等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军事活动。

  1. 宋华元来聘:宋国派华元来鲁国访问,目的是为新即位的宋国国君建立友好关系。这表明当时诸侯国之间通过互访来巩固关系。

  2. 郑伯坚卒:郑国国君坚去世,郑国进入国丧期。

  3. 杞伯来朝:杞国国君来鲁国朝见,目的是送还叔姬,这表明两国之间有婚姻关系。

  4. 臧孙许卒:鲁国的臧孙许去世,鲁国进入国丧期。

  5. 公如晋:鲁成公前往晋国,但晋国国君对他不够尊敬,鲁国的季文子对此表示担忧,认为晋国国君不敬天意,可能会招致不好的结果。

  6. 公至自晋:鲁成公从晋国返回后,想要与楚国结盟并背叛晋国,但季文子劝阻,认为晋国虽然无道,但仍是强大的盟国,且楚国与鲁国不同族,不可能真心对待鲁国。

  7. 郑伯伐许:郑国攻打许国,夺取了许国的田地,晋国和楚国分别介入,晋国攻打郑国,楚国救援郑国,最终子反无法调解郑国和许国的争端。

  8. 赵婴通于赵庄姬:晋国的赵婴与赵庄姬私通,这是晋国内部的一件丑闻,反映了当时贵族内部的混乱。

这段文字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既有外交上的互访,也有军事上的冲突,同时还揭示了贵族内部的道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