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文公十七年
【经】
十有七年春,晋人、卫人、陈人、郑人伐宋。
夏四月癸亥,葬我小君声姜。
齐侯伐我西鄙。
六月癸未,公及齐侯盟于穀。诸侯会于扈。
秋,公至自穀。
冬,公子遂如齐。
【传】
十七年春,晋荀林父、卫孔达、陈公孙宁、郑石楚伐宋。讨曰:“何故弑君!”犹立文公而还,卿不书,失其所也。
夏四月癸亥,葬声姜。有齐难,是以缓。
齐侯伐我北鄙。襄仲请盟。六月,盟于穀。
晋侯蒐于黄父,遂复合诸侯于扈,平宋也。公不与会,齐难故也。书曰“诸侯”,无功也。于是,晋侯不见郑伯,以为贰于楚也。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以告赵宣子,曰:“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与之事君。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十一月,克减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于执事。十二年六月,归生佐寡君之嫡夷,以请陈侯于楚而朝诸君。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蒇陈事。十五年五月,陈侯自敝邑往朝于君。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陈、蔡之密迩于楚而不敢贰焉,则敝邑之故也。虽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见于君。夷与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绛,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今大国曰:‘尔未逞吾志。’敝邑有亡,无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馀几。’又曰:‘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命之罔极,亦知亡矣。将悉敝赋以待于鯈,唯执事命之。文公二年六月壬申,朝于齐。四年二月壬戌,为齐侵蔡,亦获成于楚。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岂其罪也。大国若弗图,无所逃命。”
晋巩朔行成于郑,赵穿、公婿池为质焉。
秋,周甘歜败戎于邥垂,乘其饮酒也。
冬十月,郑大子夷、石楚为质于晋。
襄仲如齐,拜穀之盟。复曰:“臣闻齐人将食鲁之麦。以臣观之,将不能。齐君之语偷。臧文仲有言曰:‘民主偷必死。’”

注释

白话文翻译

经文

十七年春季,晋国、卫国、陈国、郑国联合攻打宋国。

夏季四月癸亥日,安葬了我国的小君声姜。

齐侯攻打我国西部边境。

六月癸未日,我国国君与齐侯在穀地会盟。诸侯在扈地会合。

秋季,我国国君从穀地返回。

冬季,公子遂前往齐国。

传文

十七年春季,晋国的荀林父、卫国的孔达、陈国的公孙宁、郑国的石楚联合攻打宋国。他们讨伐宋国说:“为什么弑君!”尽管如此,他们还是立了宋文公,然后撤军回国。卿的名字没有记载,是因为他们失去了应有的立场。

夏季四月癸亥日,安葬了声姜。因为有齐国的威胁,所以葬礼推迟了。

齐侯攻打我国北部边境。襄仲请求与齐国结盟。六月,双方在穀地会盟。

晋侯在黄父举行阅兵仪式,随后在扈地再次与诸侯会合,目的是平定宋国。我国国君没有参加会盟,是因为有齐国的威胁。史书只记载“诸侯”,是因为这次会盟没有取得实际成果。当时,晋侯没有接见郑伯,认为郑国对楚国怀有二心。郑国的子家派人送信给赵宣子,说:“我国国君即位三年后,召见蔡侯并与他一起侍奉贵国。九月,蔡侯来到我国进行访问。我国因为侯宣多的叛乱,国君无法与蔡侯一同前往。十一月,平定了侯宣多的叛乱后,国君随蔡侯一起朝见贵国。十二年六月,我辅佐国君的嫡子夷,向楚国请求让陈侯来朝见贵国。十四年七月,国君再次朝见贵国,完成了陈国的事务。十五年五月,陈侯从我国前往朝见贵国。去年正月,烛之武前往朝见夷。八月,国君再次前往朝见贵国。尽管陈国、蔡国与楚国关系密切,但不敢对贵国有二心,这都是我国的功劳。虽然我国一直侍奉贵国,为什么还是免不了被责难?在国君在位期间,曾朝见襄公一次,又朝见贵国两次。夷和我的几位臣子相继到绛城朝见,即使我国是小国,也已经尽力了。现在贵国说:‘你们没有满足我的愿望。’我国已经尽力,无法再做什么了。古人有句话说:‘畏首畏尾,剩下的身体还有多少?’又说:‘鹿死的时候不会选择叫声。’小国侍奉大国,如果大国有德,小国就会像人一样侍奉;如果大国无德,小国就会像鹿一样,只能铤而走险,危急时刻还能选择什么?贵国的命令反复无常,我们也知道会灭亡。我们将竭尽全力在鯈地等待贵国的命令,只听从贵国的安排。文公二年六月壬申日,我国朝见齐国。四年二月壬戌日,为了齐国攻打蔡国,也在楚国取得了成功。我国夹在大国之间,只能服从强国的命令,这难道是我们的罪过吗?如果贵国不考虑这些,我们无法逃脱贵国的命令。”

晋国的巩朔前往郑国讲和,赵穿、公婿池作为人质。

秋季,周朝的甘歜在邥垂打败了戎人,趁着他们饮酒的时候发动了进攻。

冬季十月,郑国的太子夷、石楚作为人质前往晋国。

襄仲前往齐国,感谢穀地的会盟。回来后说:“我听说齐国人将要吃鲁国的麦子。依我看,他们做不到。齐君的话轻浮。臧文仲曾经说过:‘君主轻浮,必定会死。’”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鲁文公十七年发生的一系列政治和军事事件。以下是各部分的解释:

  1. 晋、卫、陈、郑联合伐宋:这四个国家联合攻打宋国,讨伐宋国弑君的行为。尽管他们立了宋文公,但史书没有记载卿的名字,因为他们失去了应有的立场。

  2. 声姜的葬礼:声姜的葬礼因为齐国的威胁而推迟。

  3. 齐侯攻打鲁国:齐侯攻打鲁国的西部和北部边境,鲁国请求与齐国结盟。

  4. 诸侯会盟:晋侯在黄父举行阅兵,随后在扈地与诸侯会合,目的是平定宋国。鲁国国君没有参加会盟,因为齐国的威胁。

  5. 郑国的外交:郑国的子家写信给晋国的赵宣子,解释郑国一直忠诚于晋国,但晋国仍然对郑国有疑虑。子家引用古语,表示小国在大国之间生存的艰难。

  6. 晋国与郑国的和解:晋国派巩朔前往郑国讲和,赵穿、公婿池作为人质。

  7. 周朝打败戎人:周朝的甘歜在邥垂打败了戎人,趁着他们饮酒的时候发动了进攻。

  8. 郑国的人质:郑国的太子夷、石楚作为人质前往晋国。

  9. 襄仲的观察:襄仲前往齐国感谢会盟,回来后认为齐国的行为轻浮,预言齐君将会灭亡。

这段古文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小国在大国之间的生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