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文公十三年
【经】
十有三年春,王正月。
夏五月壬午,陈侯朔卒。
邾子蘧蒢卒。
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
大室屋坏。
冬,公如晋。
卫侯会公于沓。
狄侵卫。
十有二月己丑,公及晋侯盟。
公还自晋。郑伯会公于棐。
【传】
十三年春,晋侯使詹嘉处瑕,以守桃林之塞。
晋人患秦之用士会也,夏,六卿相见于诸浮。赵宣子曰:“随会在秦,贾季在狄,难日至矣,若之何?”中行桓子曰:“请复贾季,能外事,且由旧勋。”郤成子曰:“贾季乱,且罪大,不如随会,能贱而有耻,柔而不犯,其知足使也,且无罪。”乃使魏寿馀伪以魏叛者以诱士会,执其帑于晋,使夜逸。请自归于秦,秦伯许之。履士会之足于朝。秦伯师于河西,魏人在东。寿馀曰:“请东人之能与夫二三有司言者,吾与之先。”使士会。士会辞曰:“晋人,虎狼也,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不可悔也。”秦伯曰:“若背其言,所不归尔帑者,有如河。”乃行。绕朝赠之以策,曰:“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適不用也。”既济,魏人噪而还。秦人归其帑。其处者为刘氏。
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子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邾子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绎。五月,邾文公卒。君子曰:“知命。”
秋七月,大室之屋坏,书不共也。
冬,公如晋,朝,且寻盟。卫侯会公于沓,请平于晋。公还,郑伯会公于棐,亦请平于晋。公皆成之。郑伯与公宴于棐。子家赋《鸿雁》。季文子曰:“寡君未免于此。”文子赋《四月》。子家赋《载驰》之四章,文子赋《采薇》之四章。郑伯拜,公答拜。
注释
白话文翻译
经文
十三年春天,周王的正月。
夏天五月壬午日,陈侯朔去世。
邾国的君主蘧蒢去世。
从正月开始,一直没有下雨,直到秋天的七月。
大室的房屋倒塌。
冬天,鲁文公前往晋国。
卫侯在沓地会见鲁文公。
狄人入侵卫国。
十二月己丑日,鲁文公与晋侯结盟。
鲁文公从晋国返回,郑伯在棐地会见鲁文公。
传文
十三年春天,晋侯派詹嘉驻守瑕地,以守卫桃林的要塞。
晋国人担心秦国重用士会,夏天,六卿在诸浮会面。赵宣子说:“随会在秦国,贾季在狄国,灾难随时会到来,怎么办?”中行桓子说:“请召回贾季,他能处理外交事务,而且有旧功。”郤成子说:“贾季是乱臣,而且罪大,不如随会,他虽然地位低但有羞耻心,柔顺而不冒犯别人,他的智慧足以使用,而且没有罪过。”于是派魏寿馀假装叛逃,以引诱士会,将他的家属扣留在晋国,让他夜里逃跑。魏寿馀请求归顺秦国,秦伯同意了。在朝堂上,秦伯踩了士会的脚。秦伯的军队驻扎在河西,魏人在河东。魏寿馀说:“请派一个能与河东的官员沟通的人,我与他先行。”于是派士会去。士会推辞说:“晋国人像虎狼一样,如果他们背信弃义,我死了,妻子儿女也会被杀,对您没有好处,不可后悔。”秦伯说:“如果他们背信弃义,我不归还你的家属,就像河水一样。”于是士会出发。绕朝送给他一支策,说:“你不要以为秦国没有人,我的谋略只是没有被采用。”渡过河后,魏人喧哗着返回。秦人归还了他的家属。那些留在秦国的人成为刘氏。
邾文公占卜迁都到绎地。史官说:“对百姓有利,但对君主不利。”邾子说:“如果对百姓有利,就是我的利益。天生百姓并设立君主,就是为了利益他们。百姓已经得利了,我必然也会受益。”左右的人说:“寿命可以延长,君主为什么不这样做?”邾子说:“命运在于养育百姓。寿命的长短,是时运。如果百姓得利了,迁都就是大吉!”于是迁都到绎地。五月,邾文公去世。君子说:“他懂得天命。”
秋天七月,大室的房屋倒塌,这是记载不恭敬的表现。
冬天,鲁文公前往晋国朝见,并且重温盟约。卫侯在沓地会见鲁文公,请求与晋国和解。鲁文公返回时,郑伯在棐地会见鲁文公,也请求与晋国和解。鲁文公都促成了这些和解。郑伯与鲁文公在棐地宴饮。子家赋《鸿雁》。季文子说:“我们的君主也未能免于此。”文子赋《四月》。子家赋《载驰》的第四章,文子赋《采薇》的第四章。郑伯拜谢,鲁文公回拜。
解释
这段古文记载了《左传》中文公十三年的历史事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晋国与秦国的外交斗争:晋国担心秦国重用士会,于是派魏寿馀假装叛逃,引诱士会回国。士会最终回到晋国,秦人归还了他的家属。
邾文公迁都:邾文公占卜迁都到绎地,虽然占卜结果显示对君主不利,但邾文公认为对百姓有利就是自己的利益,于是决定迁都。迁都后不久,邾文公去世,被评价为“知命”。
鲁文公的外交活动:鲁文公前往晋国朝见,并与晋侯结盟。在返回途中,鲁文公分别在沓地和棐地会见了卫侯和郑伯,促成了他们与晋国的和解。
自然灾害与政治象征:大室的房屋倒塌,被视为不恭敬的表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礼仪和秩序的重视。
这段古文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君主对民生的关注以及天命观念在政治决策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