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公·昭公三十二年
【经】
三十有二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
取阚。
夏,吴伐越。
秋,七月。
冬,仲孙何忌会晋韩不信、齐高张、宋仲幾、卫世叔申、郑国参、曹人、莒人、薛人、杞人、小邾人,城成周。
十有二月己未,公薨于乾侯。
【传】
三十二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言不能外内,又不能用其人也。
夏,吴伐越,始用师于越也。史墨曰:“不及四十年,越其有吴乎。越得岁而吴伐之,必受其凶。”
秋八月,王使富辛与石张如晋,请城成周。天子曰:“天降祸于周,俾我兄弟并有乱心,以为伯父忧。我一二亲昵甥舅,不皇启处,于今十年,勤戍五年。余一人无日忘之,闵闵焉如农夫之望岁,惧以待时。伯父若肆大惠,复二文之业,弛周室之忧,徼文、武之福,以固盟主,宣昭令名,则余一人有大愿矣。昔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崇文德焉。今我欲徼福假灵于成王,修成周之城,俾戍人无勤,诸侯用宁,蝥贼远屏,晋之力也。其委诸伯父,使伯父实重图之。俾我一人无征怨于百姓,而伯父有荣施,先王庸之。”范献子谓魏献子曰:“与其戍周,不如城之,天子实云。虽有后事,晋勿与知可也。从王命以纾诸侯,晋国无忧。是之不务,而又焉从事?”魏献子曰:“善。”使伯音对曰:“天子有命,敢不奉承,以奔告于诸侯。迟速衰序,于是焉在。”
冬十一月,晋魏舒、韩不信如京师,合诸侯之大夫于狄泉,寻盟,且令城成周。魏子南面。卫彪傒曰:“魏子必有大咎,干位以令大事,非其任也。《诗》曰:‘敬天之怒,不敢戏豫。敬天之渝,不敢驰驱。’况敢干位以作大事乎?”
己丑,士弥牟营成周,计丈数,揣高卑,度厚薄,仞沟洫,物土方,议远迩,量事期,计徒庸,虑材用,书餱粮,以令役于诸侯,属役赋丈,书以授帅,而效诸刘子。韩简子临之,以为成命。
十二月,公疾,徧赐大夫,大夫不受。赐子家子双琥,一环,一璧,轻服,受之。大夫皆受其赐。己未,公薨。子家子反赐于府人,曰:“吾不敢逆君命也。”大夫皆反其赐。书曰:“公薨于乾侯。”言失其所也。
赵简子问于史墨曰:“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诸侯与之,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也。”对曰:“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岸为穀,深穀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主所知也。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壮》[插图],天之道也。昔成季友,桓之季也,文姜之爱子也,始震而卜,卜人谒之,曰:‘生有嘉闻,其名曰友,为公室辅。’及生,如卜人之言,有文在其手曰‘友’,遂以名之。既而有大功于鲁,受费以为上卿。至于文子、武子,世增其业,不废旧绩。鲁文公薨,而东门遂杀適立庶,鲁君于是乎失国,政在季氏,于此君也四公矣。民不知君,何以得国?是以为君,慎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注释

白话文翻译

三十二年春天,周历正月,鲁昭公在乾侯。
夺取了阚地。
夏天,吴国攻打越国。
秋天,七月。
冬天,仲孙何忌与晋国的韩不信、齐国的高张、宋国的仲幾、卫国的世叔申、郑国的国参、曹国人、莒国人、薛国人、杞国人、小邾国人会面,共同修建成周城。
十二月己未日,鲁昭公在乾侯去世。

三十二年春天,周历正月,鲁昭公在乾侯。这说明他既不能处理外部事务,也不能任用合适的人才。
夏天,吴国攻打越国,这是吴国首次对越国用兵。史墨说:“不到四十年,越国将会拥有吴国。越国得到了岁星,而吴国攻打它,必定会遭受凶险。”
秋天八月,周天子派富辛和石张前往晋国,请求修建成周城。天子说:“天降灾祸给周朝,使我的兄弟们都怀有叛乱之心,给伯父(晋国)带来了忧虑。我的一些亲近的甥舅,无法安居,至今已有十年,辛勤戍守了五年。我无日不忘记此事,忧心忡忡如农夫盼望丰收,恐惧地等待时机。伯父若能大施恩惠,恢复文王、武王的功业,解除周室的忧患,祈求文王、武王的福佑,巩固盟主地位,宣扬美名,那么我有一大心愿。从前成王会合诸侯,修建成周城,作为东都,崇尚文德。现在我想要祈求成王的福佑和灵验,修建成周城,使戍守的人不再辛劳,诸侯得以安宁,奸贼远遁,这都是晋国的力量。我把它委托给伯父,请伯父认真考虑。使我不再受到百姓的怨恨,而伯父也将有荣耀的施舍,先王会嘉奖的。”范献子对魏献子说:“与其戍守周朝,不如修建成周城,天子确实这样说了。即使以后有事,晋国也不必参与。听从王命以减轻诸侯的负担,晋国就不会有忧患。不这样做,又能做什么呢?”魏献子说:“好。”派伯音回答说:“天子有命,岂敢不奉承,立即告知诸侯。快慢衰序,都在这里了。”
冬天十一月,晋国的魏舒、韩不信前往京师,在狄泉会合诸侯的大夫,重温盟约,并命令修建成周城。魏子面向南。卫彪傒说:“魏子必定会有大祸,僭越职位来命令大事,这不是他的职责。《诗经》说:‘敬畏天的愤怒,不敢戏谑。敬畏天的变化,不敢驰驱。’何况敢僭越职位来做大事呢?”
己丑日,士弥牟规划成周城,计算丈数,揣测高低,度量厚薄,丈量沟渠,物色土方,商议远近,估计工期,计算劳力,考虑材料,记录粮食,命令诸侯服役,分配劳役和赋税,记录后交给统帅,并呈报给刘子。韩简子监督此事,以完成命令。
十二月,鲁昭公生病,广泛赏赐大夫,大夫们不接受。赏赐子家子一对琥、一只环、一块璧、轻便的服装,子家子接受了。大夫们也都接受了赏赐。己未日,鲁昭公去世。子家子将赏赐返还给府人,说:“我不敢违背君命。”大夫们都返还了赏赐。史书记载:“鲁昭公在乾侯去世。”说明他失去了应有的地位。
赵简子问史墨:“季氏驱逐了国君,而民众服从他,诸侯支持他,国君死在外面,却没有人怪罪他。”史墨回答说:“事物生来有两面,有三面,有五面,有陪衬。所以天有三辰,地有五行,身体有左右,各有配偶。王有公,诸侯有卿,都有陪衬。天生季氏,作为鲁侯的陪衬,已经很久了。民众服从他,不也是应该的吗?鲁君世代失德,季氏世代勤政,民众已经忘记了国君。即使死在外面,又有谁怜悯他?社稷没有永恒的奉祀者,君臣没有永恒的地位,自古以来就是如此。所以《诗经》说:‘高岸变为山谷,深谷变为山陵。’三代的子孙,如今成为庶民,这是主上所知道的。在《易》卦中,雷乘《乾》为《大壮》,这是天道。从前成季友,是桓公的幼子,文姜的爱子,刚出生时卜卦,卜人说:‘生来有美名,名叫友,成为公室的辅佐。’等到出生,如卜人所说,手上有‘友’字,于是以此命名。后来在鲁国立下大功,受封费地成为上卿。到了文子、武子,世代增加其功业,不废弃旧绩。鲁文公去世,东门遂杀嫡立庶,鲁君从此失国,政权落在季氏手中,至今已有四公。民众不知道国君,怎么能得到国家?所以作为国君,要慎重对待器与名,不可假手于人。”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鲁昭公三十二年的历史事件,包括鲁昭公在乾侯的处境、吴国攻打越国、周天子请求晋国修建成周城、鲁昭公的去世以及季氏在鲁国的权力扩张等。

  1. 鲁昭公在乾侯:鲁昭公因内乱被迫流亡至乾侯,无法处理国事,也无法任用合适的人才,显示出他的困境。
  2. 吴国攻打越国:这是吴国首次对越国用兵,史墨预言越国将在四十年内拥有吴国,暗示吴国的衰落。
  3. 修建成周城:周天子请求晋国帮助修建成周城,以巩固周室的地位,晋国同意并组织诸侯共同完成这一工程。
  4. 鲁昭公去世:鲁昭公在乾侯去世,大夫们返还了他的赏赐,显示出他的失势。
  5. 季氏的权力扩张:季氏驱逐了鲁昭公,得到民众和诸侯的支持,史墨认为这是天道的体现,强调了君臣无常位的道理。

这段古文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权力斗争和君臣关系的变化,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和人们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