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桓公十七年
【经】
十有七年春正月丙辰,公会齐侯、纪侯盟于黄。
二月丙午,公会邾仪父,盟于趡。
夏五月丙午,及齐师战于奚。
六月丁丑,蔡侯封人卒。
秋八月,蔡季自陈归于蔡。癸巳,葬蔡桓侯。及宋人、卫人伐邾。
冬十月朔,日有食之。
【传】
十七年春,盟于黄,平齐、纪,且谋卫故也。及邾仪父盟于趡,寻蔑之盟也。
夏,及齐师战于奚,疆事也。于是齐人侵鲁疆。疆吏来告,公曰:“疆埸之事,慎守其一而备其不虞,姑尽所备焉。事至而战,又何谒焉。”蔡桓侯卒,蔡人召蔡季于陈。
秋,蔡季自陈归于蔡,蔡人嘉之也。伐邾,宋志也。
冬十月朔,日有食之。不书日,官失之也。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日官居卿以厎日,礼也。日御不失日,以授百官于朝。
初,郑伯将以高渠弥为卿,昭公恶之,固谏不听。昭公立,惧其杀己也。辛卯,弑昭公而立公子亹。君子谓昭公知所恶矣。公子达曰:“高伯其为戮乎,复恶已甚矣。”
注释
白话文翻译
【经】
十七年春季正月丙辰日,鲁桓公与齐侯、纪侯在黄地会盟。
二月丙午日,鲁桓公与邾仪父在趡地会盟。
夏季五月丙午日,鲁国与齐国军队在奚地交战。
六月丁丑日,蔡侯封人去世。
秋季八月,蔡季从陈国回到蔡国。癸巳日,安葬蔡桓侯。鲁国与宋国、卫国一起攻打邾国。
冬季十月初一,发生日食。
【传】
十七年春季,鲁桓公与齐侯、纪侯在黄地会盟,目的是为了调解齐国与纪国的关系,并且商议卫国的事务。鲁桓公与邾仪父在趡地会盟,是为了延续之前的蔑地之盟。
夏季,鲁国与齐国军队在奚地交战,这是因为边境争端。当时齐国人侵入了鲁国的边境。边境官员前来报告,鲁桓公说:“边境事务,要谨慎防守,防备意外,尽量做好防备。如果事情发生了就迎战,何必请示呢?”蔡桓侯去世,蔡国人从陈国召回了蔡季。
秋季,蔡季从陈国回到蔡国,蔡国人对他表示赞赏。攻打邾国,是宋国的意愿。
冬季十月初一,发生日食。没有记载具体的日期,是因为史官遗漏了。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日官位列卿位,负责记录日食,这是礼制。日御不会遗漏日期,会在朝堂上向百官报告。
起初,郑庄公打算任命高渠弥为卿,昭公不喜欢他,坚决劝谏但未被采纳。昭公即位后,高渠弥害怕昭公会杀他。辛卯日,高渠弥杀了昭公,立公子亹为君。君子认为昭公知道自己所厌恶的人是对的。公子达说:“高伯恐怕会被杀,因为他报复的恶行太过分了。”
解释
这段古文记载了鲁桓公十七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包括会盟、战争、国君去世、日食等。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军事冲突以及一些政治斗争。
会盟:鲁桓公与齐侯、纪侯在黄地会盟,目的是调解齐国与纪国的关系,并商议卫国的事务。这表明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通过会盟来解决争端和协调行动。
战争:鲁国与齐国在奚地交战,原因是齐国侵入了鲁国的边境。鲁桓公的态度是“事至而战,又何谒焉”,意思是如果事情发生了就迎战,不必请示。这反映了当时边境争端的频繁和诸侯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国君去世与继承:蔡桓侯去世,蔡国人从陈国召回了蔡季,并对他表示赞赏。这显示了国君去世后,继承人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国人对新君的期待。
日食:冬季十月初一发生日食,但没有记载具体的日期,是因为史官遗漏了。这反映了当时对天文现象的重视以及史官的责任。
政治斗争:郑国的昭公不喜欢高渠弥,高渠弥害怕被杀,于是杀了昭公,立公子亹为君。这揭示了春秋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以及权臣对君主的威胁。
通过这些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政治、军事、天文等方面的变化。这段古文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历史背景的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