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公·襄公七年
【经】
七年春,郯子来朝。
夏四月,三卜郊不从,乃免牲。
小邾子来朝。
城费。
秋,季孙宿如卫。
八月,螽。
冬十月,卫侯使孙林父来聘。
壬戌,及孙林父盟。
楚公子贞帅师围陈。
十有二月,公会晋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莒子、邾子于鄬。
郑伯髠顽如会,未见诸侯。
丙戌,卒于鄵。
陈侯逃归。
【传】
七年春,郯子来朝,始朝公也。
夏四月,三卜郊不从,乃免牲。孟献子曰:“吾乃今而后知有卜筮。夫郊,祀后稷以祈农事也。是故启蛰而郊,郊而后耕。今既耕而卜郊,宜其不从也。”
南遗为费宰。叔仲昭伯为隧正,欲善季氏而求媚于南遗,谓遗:“请城费,吾多与而役。”故季氏城费。
小邾穆公来朝,亦始朝公也。
秋,季武子如卫,报子叔之聘,且辞缓报,非贰也。
冬十月,晋韩献子告老。公族穆子有废疾,将立之。辞曰:“《诗》曰:‘岂不夙夜,谓行多露。’又曰:‘弗躬弗亲,庶民弗信。’无忌不才,让其可乎?请立起也!与田苏游,而曰好仁。《诗》曰:‘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恤民为德,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参和为仁。如是,则神听之,介福降之。立之,不亦可乎?”庚戌,使宣子朝,遂老。晋侯谓韩无忌仁,使掌公族大夫。
卫孙文子来聘,且拜武子之言,而寻孙桓子之盟。公登亦登。叔孙穆子相,趋进曰:“诸侯之会,寡君未尝后卫君。今吾子不后寡君,寡君未知所过。吾子其少安!”孙子无辞,亦无悛容。穆叔曰:“孙子必亡。为臣而君,过而不悛,亡之本也。《诗》曰:‘退食自公,委蛇委蛇。’谓从者也。衡而委蛇必折。”
楚子囊围陈,会于鄬以救之。
郑僖公之为大子也,于成之十六年,与子罕適晋,不礼焉。又与子豐適楚,亦不礼焉。及其元年,朝于晋。子豐欲愬诸晋而废之,子罕止之。及将会于鄬,子驷相,又不礼焉。侍者谏,不听。又谏,杀之。及鄵,子驷使贼夜弑僖公,而以疟疾赴于诸侯。简公生五年,奉而立之。

注释

白话文翻译

七年春季,郯国国君来朝见鲁襄公。

夏季四月,鲁国进行了三次占卜,结果都不适合举行郊祭,于是取消了用牲祭祀。

小邾国国君来朝见鲁襄公。

修筑费城的城墙

秋季,鲁国的季孙宿(季武子)前往卫国。

八月,发生了蝗灾。

冬季十月,卫国的孙林父(孙文子)来鲁国聘问。

壬戌日,鲁国与孙林父结盟。

楚国的公子贞率领军队包围了陈国。

十二月,鲁襄公与晋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莒子、邾子在鄬地会面。

郑国的僖公(髠顽)前往参加会盟,但未能见到其他诸侯。

丙戌日,郑僖公在鄵地去世。

陈国国君逃回了陈国。

传文部分

七年春季,郯国国君来朝见鲁襄公,这是他第一次朝见鲁国国君。

夏季四月,鲁国进行了三次占卜,结果都不适合举行郊祭,于是取消了用牲祭祀。孟献子说:“我现在才知道占卜的重要性。郊祭是为了祭祀后稷,祈求农业丰收。因此,在启蛰(立春)时举行郊祭,郊祭之后才开始耕种。现在已经耕种了才来占卜郊祭,难怪结果不合适。”

南遗被任命为费城的长官。叔仲昭伯担任隧正,想要讨好季氏,便向南遗献媚,说:“请修筑费城的城墙,我会多派劳役给你。”因此,季氏修筑了费城的城墙。

小邾穆公来朝见鲁襄公,这也是他第一次朝见鲁国国君。

秋季,季武子前往卫国,回访子叔的聘问,并且解释延迟回访的原因,表示并非有二心。

冬季十月,晋国的韩献子(韩厥)请求退休。公族穆子有残疾,韩献子想立他为继承人。穆子推辞说:“《诗经》说:‘岂不夙夜,谓行多露。’又说:‘弗躬弗亲,庶民弗信。’我韩无忌没有才能,还是让贤吧!请立韩起(韩宣子)为继承人!他与田苏交往,田苏称赞他爱好仁德。《诗经》说:‘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体恤百姓是德,正直是正,纠正错误是直,三者结合是仁。这样,神明就会听到,降下大福。立他为继承人,不是很好吗?”庚戌日,晋侯让韩宣子朝见,韩献子于是退休。晋侯认为韩无忌有仁德,任命他掌管公族大夫。

卫国的孙文子来鲁国聘问,并且回复季武子的话,重申孙桓子的盟约。鲁襄公登上台阶,孙文子也跟着登上台阶。叔孙穆子(叔孙豹)作为相礼,快步上前说:“诸侯会盟时,寡君从未走在卫君之后。现在您不走在寡君之后,寡君不知道哪里做错了。请您稍安勿躁!”孙文子无言以对,也没有悔改的表情。叔孙穆子说:“孙文子必定会灭亡。作为臣子却以君自居,有过错而不悔改,这是灭亡的根本。《诗经》说:‘退食自公,委蛇委蛇。’说的是顺从的人。如果违背礼法却装作顺从,必定会折断。”

楚国的子囊包围了陈国,诸侯在鄬地会面以救援陈国。

郑僖公在还是太子时,于成公十六年与子罕一起去晋国,对晋国不礼貌。又与子豐一起去楚国,对楚国也不礼貌。等到他即位元年,朝见晋国。子豐想向晋国控告他并废黜他,子罕阻止了他。等到将要参加鄬地的会盟时,子驷作为相礼,郑僖公又不礼貌。侍者劝谏,他不听;再劝谏,他杀了侍者。到了鄵地,子驷派人在夜里杀了郑僖公,然后以疟疾为借口向诸侯通报。郑简公当时五岁,被立为国君。

解释

这段《左传》记载了鲁襄公七年(公元前566年)发生的重大事件,主要涉及鲁国与周边诸侯国的外交活动、占卜、自然灾害、政治斗争等内容。通过这段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礼仪制度、占卜文化以及政治斗争的情况。

  1. 郯子、小邾子来朝:郯国和小邾国的国君来朝见鲁襄公,表明这些小国对鲁国的依附和尊重。

  2. 占卜郊祭:鲁国进行了三次占卜,结果都不适合举行郊祭,说明占卜在当时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祭祀和农业活动中的决策作用。

  3. 修筑费城:季氏修筑费城的城墙,反映了当时诸侯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地方势力的扩张。

  4. 季武子如卫:季武子前往卫国,回访子叔的聘问,表明鲁国与卫国的友好关系。

  5. 蝗灾:八月发生蝗灾,反映了当时的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6. 孙林父来聘:卫国的孙林父来鲁国聘问,并与鲁国结盟,表明两国之间的政治合作。

  7. 楚公子贞围陈:楚国包围陈国,诸侯在鄬地会面以救援陈国,反映了楚国对中原诸侯的威胁以及诸侯国之间的联合抗楚。

  8. 郑僖公之死:郑僖公在参加会盟时被杀害,郑简公被立为国君,反映了郑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和权力更迭。

  9. 韩献子告老:晋国的韩献子请求退休,推荐韩起为继承人,反映了当时诸侯国内部的权力交接和选贤任能的理念。

  10. 孙文子聘鲁:卫国的孙文子来鲁国聘问,表现出对鲁国的尊重,但在礼仪上有所失礼,被叔孙穆子批评,反映了当时对礼仪的重视。

这段记载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礼仪制度、占卜文化以及政治斗争的情况,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