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公·襄公八年
【经】
八年春,王正月,公如晋。
夏,葬郑僖公。
郑人侵蔡,获蔡公子燮。
季孙宿会晋侯、郑伯、齐人、宋人、卫人、邾人于邢丘。
公至自晋。
莒人伐我东鄙。
秋九月,大雩。
冬,楚公子贞帅师伐郑。
晋侯使士匄来聘。
【传】
八年春,公如晋朝,且听朝聘之数。
郑群公子以僖公之死也,谋子驷。子驷先之。
夏四月庚辰,辟杀子狐、子熙、子侯、子丁。孙击、孙恶出奔卫。
庚寅,郑子国、子耳侵蔡,获蔡司马公子燮。郑人皆喜,唯子产不顺,曰:“小国无文德,而有武功,祸莫大焉。楚人来讨,能勿从乎?从之,晋师必至。晋、楚伐郑,自今郑国,不四五年,弗得宁矣。”子国怒之曰:“尔何知!国有大命,而有正卿。童子言焉,将为戮矣。”
五月甲辰,会于邢丘,以命朝聘之数,使诸侯之大夫听命。季孙宿、齐高厚、宋向戌、卫甯殖、邾大夫会之。郑伯献捷于会,故亲听命。大夫不书,尊晋侯也。
莒人伐我东鄙,以疆鄫田。
秋九月,大雩,旱也。
冬,楚子囊伐郑,讨其侵蔡也。子驷、子国、子耳欲从楚,子孔、子[插图]、子展欲待晋。子驷曰:“《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兆云询多,职竞作罗。’谋之多族,民之多违,事滋无成。民急矣,姑从楚以纾吾民。晋师至,吾又从之。敬共币帛,以待来者,小国之道也。牺牲玉帛,待于二竟,以待疆者而庇民焉。寇不为害,民不罢病,不亦可乎?”子展曰:“小所以事大,信也。小国无信,兵乱日至,亡无日矣。五会之信,今将背之,虽楚救我,将安用之?亲我无成,鄙我是欲,不可从也。不如待晋。晋君方明,四军无阙,八卿和睦,必不弃郑。楚师辽远,粮食将尽,必将速归,何患焉?舍之闻之:‘杖莫如信。’完守以老楚,杖信以待晋,不亦可乎?”子驷曰:“《诗》云:‘谋夫孔多,是用不集,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请从楚,騑也受其咎。”
乃及楚平。使王子伯骈告于晋,曰:“君命敝邑:‘修而车赋,儆而师徒,以讨乱略。’蔡人不从,敝邑之人,不敢宁处,悉索敝赋,以讨于蔡,获司马燮,献于邢丘。今楚来讨曰:‘女何故称兵于蔡?’焚我郊保,冯陵我城郭。敝邑之众,夫妇男女,不皇启处,以相救也。翦焉倾覆,无所控告。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夫人愁痛,不知所庇。民知穷困,而受盟于楚,孤也与其二三臣不能禁止。不敢不告。”知武子使行人子员对之曰:“君有楚命,亦不使一个行李告于寡君,而即安于楚。君之所欲也,谁敢违君。寡君将帅诸侯以见于城下,唯君图之!”
晋范宣子来聘,且拜公之辱,告将用师于郑。公享之,宣子赋《摽有梅》。季武子曰:“谁敢哉!今譬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欢以承命,何时之有?”武子赋《角弓》。宾将出,武子赋《彤弓》。宣子曰:“城濮之役,我先君文公献功于衡雍,受《彤弓》于襄王,以为子孙藏。匄也,先君守官之嗣也,敢不承命。”君子以为知礼。

注释

白话文翻译

经文

  • 八年春,王正月:鲁襄公八年春天,周历正月,鲁襄公前往晋国。
  • 夏,葬郑僖公:夏天,郑国为僖公举行葬礼。
  • 郑人侵蔡,获蔡公子燮:郑国人入侵蔡国,俘虏了蔡国的公子燮。
  • 季孙宿会晋侯、郑伯、齐人、宋人、卫人、邾人于邢丘:季孙宿与晋侯、郑伯、齐人、宋人、卫人、邾人在邢丘会面。
  • 公至自晋:鲁襄公从晋国返回。
  • 莒人伐我东鄙:莒国入侵鲁国的东部边境。
  • 秋九月,大雩:秋天九月,举行大雩祭(祈雨仪式)。
  • 冬,楚公子贞帅师伐郑:冬天,楚国的公子贞率领军队攻打郑国。
  • 晋侯使士匄来聘:晋侯派士匄来鲁国访问。

传文

  • 八年春,公如晋朝,且听朝聘之数:鲁襄公八年春天,鲁襄公前往晋国朝见,并听取关于朝聘的规定。
  • 郑群公子以僖公之死也,谋子驷。子驷先之:郑国的公子们因为僖公的死,密谋对付子驷。子驷先发制人。
  • 夏四月庚辰,辟杀子狐、子熙、子侯、子丁。孙击、孙恶出奔卫:夏天四月庚辰日,子驷下令处死了子狐、子熙、子侯、子丁。孙击和孙恶逃往卫国。
  • 庚寅,郑子国、子耳侵蔡,获蔡司马公子燮。郑人皆喜,唯子产不顺,曰:“小国无文德,而有武功,祸莫大焉。楚人来讨,能勿从乎?从之,晋师必至。晋、楚伐郑,自今郑国,不四五年,弗得宁矣。”子国怒之曰:“尔何知!国有大命,而有正卿。童子言焉,将为戮矣。”:庚寅日,郑国的子国和子耳入侵蔡国,俘虏了蔡国的司马公子燮。郑国人都很高兴,只有子产不以为然,他说:“小国没有文德,却有武功,祸患没有比这更大的了。楚国人来讨伐,我们能不服从吗?服从楚国,晋国军队必定会来。晋国和楚国一起攻打郑国,从今以后,郑国不到四五年,就不得安宁了。”子国生气地说:“你懂什么!国家有大事,有正卿处理。小孩子说话,会招来杀身之祸。”
  • 五月甲辰,会于邢丘,以命朝聘之数,使诸侯之大夫听命。季孙宿、齐高厚、宋向戌、卫甯殖、邾大夫会之。郑伯献捷于会,故亲听命。大夫不书,尊晋侯也:五月甲辰日,诸侯在邢丘会面,确定朝聘的规定,让诸侯的大夫们听从命令。季孙宿、齐国的高厚、宋国的向戌、卫国的甯殖、邾国的大夫参加了会议。郑伯在会议上献上战利品,因此亲自听取命令。大夫们没有记录,是为了尊重晋侯。
  • 莒人伐我东鄙,以疆鄫田:莒国入侵鲁国的东部边境,以划定鄫国的田地。
  • 秋九月,大雩,旱也:秋天九月,举行大雩祭,因为发生了旱灾。
  • 冬,楚子囊伐郑,讨其侵蔡也。子驷、子国、子耳欲从楚,子孔、子[插图]、子展欲待晋。子驷曰:“《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兆云询多,职竞作罗。’谋之多族,民之多违,事滋无成。民急矣,姑从楚以纾吾民。晋师至,吾又从之。敬共币帛,以待来者,小国之道也。牺牲玉帛,待于二竟,以待疆者而庇民焉。寇不为害,民不罢病,不亦可乎?”子展曰:“小所以事大,信也。小国无信,兵乱日至,亡无日矣。五会之信,今将背之,虽楚救我,将安用之?亲我无成,鄙我是欲,不可从也。不如待晋。晋君方明,四军无阙,八卿和睦,必不弃郑。楚师辽远,粮食将尽,必将速归,何患焉?舍之闻之:‘杖莫如信。’完守以老楚,杖信以待晋,不亦可乎?”子驷曰:“《诗》云:‘谋夫孔多,是用不集,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请从楚,騑也受其咎。”:冬天,楚国的子囊攻打郑国,讨伐郑国入侵蔡国。子驷、子国、子耳想服从楚国,子孔、子[插图]、子展想等待晋国。子驷说:“《周诗》中有句话:‘等待黄河水清,人的寿命有多长?征兆太多,职责竞争,结果只是徒劳。’谋划的人太多,民众的意愿也不一致,事情很难成功。民众已经很着急了,姑且服从楚国以缓解民众的困境。晋国军队来了,我们再服从晋国。恭敬地献上礼物,等待来者,这是小国的处事之道。牺牲玉帛,放在两国边境,等待强者来保护民众。敌人不会伤害我们,民众也不会疲惫,这样不是很好吗?”子展说:“小国侍奉大国,靠的是诚信。小国没有诚信,兵乱会不断到来,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五次会盟的诚信,现在要背弃它,即使楚国来救我们,又有什么用呢?亲近我们却没有结果,轻视我们却是他们的意图,不能服从楚国。不如等待晋国。晋君正明智,四军没有缺失,八卿和睦,必定不会抛弃郑国。楚国军队路途遥远,粮食将尽,必定会很快回去,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我听说:‘依靠诚信是最可靠的。’坚守城池以消耗楚军,依靠诚信等待晋国,这样不是很好吗?”子驷说:“《诗》中说:‘谋划的人太多,事情难以成功,发言的人满庭,谁敢承担责任?如果像没有行动的人那样谋划,事情就不会成功。’请服从楚国,我承担这个责任。”
  • 乃及楚平。使王子伯骈告于晋,曰:“君命敝邑:‘修而车赋,儆而师徒,以讨乱略。’蔡人不从,敝邑之人,不敢宁处,悉索敝赋,以讨于蔡,获司马燮,献于邢丘。今楚来讨曰:‘女何故称兵于蔡?’焚我郊保,冯陵我城郭。敝邑之众,夫妇男女,不皇启处,以相救也。翦焉倾覆,无所控告。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夫人愁痛,不知所庇。民知穷困,而受盟于楚,孤也与其二三臣不能禁止。不敢不告。”知武子使行人子员对之曰:“君有楚命,亦不使一个行李告于寡君,而即安于楚。君之所欲也,谁敢违君。寡君将帅诸侯以见于城下,唯君图之!”:于是与楚国讲和。派王子伯骈向晋国报告,说:“君命敝邑:‘整顿车马,警戒军队,讨伐叛乱。’蔡国人不服从,敝邑的人不敢安居,竭尽全力,讨伐蔡国,俘虏了司马燮,献于邢丘。现在楚国来讨伐,说:‘你们为什么对蔡国用兵?’焚烧我们的郊外堡垒,侵犯我们的城郭。敝邑的民众,夫妇男女,无法安居,相互救援。国家濒临倾覆,无处申诉。民众死亡的,不是他们的父兄,就是他们的子弟,夫人愁苦悲痛,不知何处寻求庇护。民众知道穷困,于是与楚国结盟,孤和几位大臣无法阻止。不敢不报告。”知武子派使者子员回答说:“君有楚国的命令,也不派一个使者来告诉寡君,就安心服从楚国。君所想要的,谁敢违背君。寡君将率领诸侯在城下相见,请君考虑!”
  • 晋范宣子来聘,且拜公之辱,告将用师于郑。公享之,宣子赋《摽有梅》。季武子曰:“谁敢哉!今譬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欢以承命,何时之有?”武子赋《角弓》。宾将出,武子赋《彤弓》。宣子曰:“城濮之役,我先君文公献功于衡雍,受《彤弓》于襄王,以为子孙藏。匄也,先君守官之嗣也,敢不承命。”君子以为知礼。:晋国的范宣子来鲁国访问,并拜谢鲁襄公的屈尊,告知将出兵攻打郑国。鲁襄公设宴招待他,范宣子赋《摽有梅》。季武子说:“谁敢不听从!现在以草木为喻,寡君在君这里,君的气味就是寡君的气味。高兴地接受命令,什么时候有过?”季武子赋《角弓》。宾客将要离开时,季武子赋《彤弓》。范宣子说:“城濮之战时,我先君文公在衡雍献功,接受襄王赐予的《彤弓》,作为子孙的珍藏。我范匄,是先君守官的继承人,怎敢不承命。”君子认为他懂得礼仪。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鲁襄公八年发生的几件大事,包括鲁襄公访问晋国、郑国入侵蔡国、诸侯在邢丘会面、莒国入侵鲁国、楚国攻打郑国等事件。通过这些事件,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策略。

  1. 鲁襄公访问晋国:鲁襄公前往晋国朝见,听取关于朝聘的规定,显示了鲁国对晋国的依附关系。
  2. 郑国入侵蔡国:郑国因僖公之死,内部发生权力斗争,子驷先发制人,处死了几位公子。随后,郑国入侵蔡国,俘虏了蔡国的公子燮,引发了一系列的外交和军事冲突。
  3. 诸侯在邢丘会面:诸侯在邢丘会面,确定朝聘的规定,显示了晋国在诸侯中的领导地位。
  4. 莒国入侵鲁国:莒国入侵鲁国的东部边境,反映了当时小国之间的领土争端。
  5. 楚国攻打郑国:楚国因郑国入侵蔡国而攻打郑国,郑国内部对是否服从楚国产生分歧,最终决定与楚国讲和,并向晋国报告,显示了小国在大国之间的艰难处境。
  6. 晋国范宣子访问鲁国:范宣子来鲁国访问,告知将出兵攻打郑国,显示了晋国对郑国的强硬态度。

通过这些事件,可以看出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策略,以及小国在大国之间的艰难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