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公·隐公三年
【经】
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
三月庚戌,天王崩。
夏四月辛卯,君氏卒。
秋,武氏子来求赙。
八月庚辰,宋公和卒。
冬十有二月,齐侯、郑伯盟于石门。
癸未,葬宋穆公。
【传】
三年春,王三月壬戌,平王崩。赴以庚戌,故书之。
夏,君氏卒。声子也。不赴于诸侯,不反哭于寝,不祔于姑,故不曰薨。不称夫人,故不言葬。
不书姓,为公故,曰君氏。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武氏子来求赙,王未葬也。
宋穆公疾,召大司马孔父而属殇公焉,曰:“先君舍与夷而立寡人,寡人弗敢忘。若以大夫之灵,得保首领以没,先君若问与夷,其将何辞以对?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对曰:“群臣愿奉冯也。”公曰:“不可。先君以寡人为贤,使主社稷,若弃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岂曰能贤?光昭先君之令德,可不务乎?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使公子冯出居于郑。八月庚辰,宋穆公卒。殇公即位。君子曰:“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穆公,其子飨之,命以义夫。《商颂》曰:‘殷受命咸宜,百禄是荷。’其是之谓乎?”
冬,齐、郑盟于石门,寻卢之盟也。庚戌,郑伯之车偾于济。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注释
白话文翻译
【经】
三年春天,周历二月己巳日,发生日食。
三月庚戌日,周天王去世。
夏天四月辛卯日,君氏去世。
秋天,武氏子来请求赙赠。
八月庚辰日,宋公和去世。
冬天十二月,齐侯和郑伯在石门会盟。
癸未日,安葬宋穆公。
【传】
三年春天,周历三月壬戌日,周平王去世。讣告上写的是庚戌日,所以《春秋》记载为庚戌日。
夏天,君氏去世。她是声子。没有向诸侯发讣告,没有在寝宫举行反哭仪式,也没有祔祭于祖姑,所以不称为“薨”。不称她为夫人,所以不记载她的葬礼。
不记载她的姓氏,因为她是隐公的母亲,所以称为“君氏”。
郑武公、郑庄公是周平王的卿士,平王却想分权给虢公。郑伯因此怨恨平王,平王说“没有这回事”。于是周朝和郑国交换人质,王子狐到郑国做人质,郑国的公子忽到周朝做人质。平王去世后,周朝的人准备让虢公执政。四月,郑国的祭足率领军队夺取了温地的麦子。秋天,又夺取了成周的禾。周朝和郑国关系恶化。
君子说:“诚信如果不是发自内心,交换人质也没有用。如果能够明察宽恕,以礼行事,即使没有人质,谁又能离间他们呢?如果有诚信,即使是山涧溪流中的野菜,蘋蘩蕰藻之类的蔬菜,筐筥锜釜之类的器具,积水和雨水,都可以用来祭祀鬼神,进献给王公,更何况君子之间结下的两国之信,以礼行事,又何必用人质呢?《诗经》中的《采蘩》、《采蘋》,《雅》中的《行苇》、《泂酌》,都是昭示忠信的。”
武氏子来请求赙赠,因为周平王还没有下葬。
宋穆公病重,召见大司马孔父,把殇公托付给他,说:“先君舍弃了与夷而立我为君,我不敢忘记。如果凭借大夫们的保佑,我能保全首领而终,先君如果问起与夷,我将如何回答?请您奉立他,主持社稷,我即使死了,也无悔。”孔父回答说:“群臣愿意奉立冯。”穆公说:“不行。先君认为我贤能,让我主持社稷,如果抛弃德行而不让位,这是废弃先君的举荐,怎么能说是贤能呢?光昭先君的美德,难道不应该努力吗?您不要废弃先君的功业。”于是让公子冯出居郑国。八月庚辰日,宋穆公去世。殇公即位。君子说:“宋宣公可以说是知人了。立穆公,他的儿子享有了君位,这是以义命之。《商颂》说:‘殷受命咸宜,百禄是荷。’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冬天,齐侯和郑伯在石门会盟,重申卢之盟。庚戌日,郑伯的车在济水翻了。
卫庄公娶了齐国东宫得臣的妹妹,名叫庄姜,美丽但没有儿子,卫国人因此作《硕人》诗。他又娶了陈国的厉妫,生了孝伯,但孝伯早死。她的妹妹戴妫生了桓公,庄姜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公子州吁,是庄公宠妾的儿子,受到宠爱而且喜欢打仗。庄公不禁止他,庄姜厌恶他。
石碏劝谏说:“我听说爱子,应该教给他正道,不让他陷入邪恶。骄傲、奢侈、淫乱、放纵,都是邪恶的来源。这四者的产生,是因为宠爱和禄位过度。如果要立州吁,那就定下来,如果还不定,就会成为祸乱的阶梯。宠爱而不骄傲,骄傲而能克制,克制而不怨恨,怨恨而能自制的很少。而且低贱妨碍高贵,年少欺凌年长,疏远离间亲近,新人离间旧人,小国加于大国,淫乱破坏道义,这就是所谓的六逆。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这就是所谓的六顺。抛弃顺行而效法逆行,这是加速祸乱。作为君主,应该致力于去除祸乱,却加速它,这恐怕不行吧?”庄公不听。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交游,石碏禁止他,但没用。桓公即位后,石碏就告老了。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鲁隐公三年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包括日食、周平王的去世、君氏的去世、宋穆公的去世等。同时,还涉及了周朝与郑国的关系恶化、宋国的君位继承问题以及卫国的内部矛盾。
- 日食:古代认为日食是不祥之兆,因此《春秋》记载了这次日食。
- 周平王去世:周平王是东周的第一位君主,他的去世标志着周朝的进一步衰落。
- 君氏去世:君氏是鲁隐公的母亲,她的去世没有按照正式的礼仪进行,因此《春秋》没有详细记载她的葬礼。
- 周郑交恶:周平王去世后,周朝与郑国的关系恶化,双方交换人质,但最终还是没有避免冲突。
- 宋穆公的托孤:宋穆公在临终前将君位托付给殇公,表现出他对先君的忠诚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 卫国的内部矛盾:卫庄公宠爱庶子州吁,导致内部矛盾加剧,石碏的劝谏没有被采纳,最终导致卫国的混乱。
这段古文通过记载这些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动荡和礼崩乐坏的状况,同时也展示了君子对诚信、礼仪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