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公·隐公二年
【经】
二年春,公会戎于潜。
夏五月,莒人入向。
无骇帅师入极。
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
九月,纪裂繻来逆女。
冬十月,伯姬归于纪。
纪子帛、莒子盟于密。
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
郑人伐卫。
【传】
二年春,公会戎于潜,修惠公之好也。戎请盟,公辞。
莒子娶于向,向姜不安莒而归。夏,莒人入向,以姜氏还。
司空无骇入极,费庈父胜之。
戎请盟。秋,盟于唐,复修戎好也。
九月,纪裂[插图]来逆女,卿为君逆也。
冬,纪子帛、莒子盟于密,鲁故也。
郑人伐卫,讨公孙滑之乱也。
注释
白话文翻译
【经】
二年春天,隐公在潜地与戎族会面。
夏天五月,莒国人入侵向国。
无骇率领军队进入极国。
秋天八月庚辰日,隐公与戎族在唐地结盟。
九月,纪国的裂繻来迎娶新娘。
冬天十月,伯姬嫁到纪国。
纪国的子帛和莒国的子爵在密地结盟。
十二月乙卯日,隐公的夫人子氏去世。
郑国攻打卫国。
【传】
二年春天,隐公在潜地与戎族会面,这是为了延续惠公与戎族的友好关系。戎族请求结盟,隐公拒绝了。
莒国的子爵娶了向国的姜氏,姜氏在莒国不安心,于是返回向国。夏天,莒国人入侵向国,把姜氏带回了莒国。
司空无骇进入极国,费庈父战胜了他。
戎族再次请求结盟。秋天,隐公与戎族在唐地结盟,再次修复了与戎族的友好关系。
九月,纪国的裂繻来迎娶新娘,这是卿大夫为君主迎娶。
冬天,纪国的子帛和莒国的子爵在密地结盟,这是因为鲁国的缘故。
郑国攻打卫国,是为了讨伐公孙滑的叛乱。
解释
这段古文记载了鲁隐公二年(公元前721年)发生的一系列政治和军事事件。以下是逐条解释:
隐公与戎族会面:隐公在潜地与戎族会面,目的是延续其父惠公与戎族的友好关系。戎族请求结盟,但隐公拒绝了,可能是因为对戎族的不信任或其他政治考虑。
莒国入侵向国:莒国的子爵娶了向国的姜氏,但姜氏在莒国不安心,于是返回向国。莒国为了带回姜氏,便入侵向国。这表明当时的婚姻不仅仅是个人事务,还涉及国家间的政治关系。
无骇进入极国:无骇是鲁国的将领,他率领军队进入极国,可能是为了扩张鲁国的势力范围。费庈父战胜了无骇,这表明极国并非轻易可以征服。
隐公与戎族结盟:尽管之前隐公拒绝了戎族的结盟请求,但秋天时双方在唐地结盟,修复了关系。这可能是因为隐公意识到与戎族保持友好的重要性。
纪国迎娶新娘:纪国的裂繻来迎娶新娘,这是卿大夫为君主迎娶,显示了当时的婚礼仪式和礼仪。
伯姬嫁到纪国:伯姬是鲁国的公主,她嫁到纪国,这可能是为了巩固鲁国与纪国的联盟。
纪国与莒国结盟:纪国的子帛和莒国的子爵在密地结盟,这可能是因为鲁国的缘故,表明鲁国在当时的外交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隐公夫人子氏去世:隐公的夫人子氏去世,这可能是对隐公个人生活的重大打击,也可能影响鲁国的政治局势。
郑国攻打卫国:郑国攻打卫国,是为了讨伐公孙滑的叛乱。这表明当时的诸侯国之间经常因为内部纷争而爆发战争。
这段古文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包括婚姻、结盟、战争等,展现了当时政治和外交的多变性和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