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公·隐公五年
【经】
五年春,公矢鱼于棠。
夏四月,葬卫桓公。
秋,卫师入郕。
九月,考仲子之宫,初献六羽。
邾人、郑人伐宋。螟。
冬十有二月辛巳,公子[插图]卒。
宋人伐郑,围长葛。
【传】
五年春,公将如棠观鱼者。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公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书曰“公矢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曲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王使尹氏、武氏助之。翼侯奔随。
夏,葬卫桓公。卫乱,是以缓。
四月,郑人侵卫牧,以报东门之役。卫人以燕师伐郑。郑祭足、原繁、洩驾以三军军其前,使曼伯与子元潜军军其后。燕人畏郑三军而不虞制人。六月,郑二公子以制人败燕师于北制。君子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
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
卫之乱也,郕人侵卫,故卫师入郕。
九月,考仲子之宫,将《万》焉。公问羽数于众仲。对曰:“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故自八以下。”公从之。于是初献六羽、始用六佾也。
宋人取邾田。邾人告于郑曰:“请君释憾于宋,敝邑为道。”郑人以王师会之。伐宋,入其郛,以报东门之役。宋人使来告命。公闻其入郛也,将救之,问于使者曰:“师何及?”对曰:“未及国。”公怒,乃止,辞使者曰:“君命寡人同恤社稷之难,今问诸使者,曰‘师未及国’,非寡人之所敢知也。”
冬十二月辛巳,臧僖伯卒。公曰:“叔父有憾于寡人,寡人弗敢忘。葬之加一等。”
宋人伐郑,围长葛,以报入郛之役也。

注释

白话文翻译

隐公五年

经:

五年春天,隐公在棠地射鱼。

夏季四月,安葬了卫桓公。

秋天,卫国军队入侵郕国。

九月,举行了仲子宫的落成典礼,首次献上六羽舞。

邾国人和郑国人联合攻打宋国。发生了螟灾。

冬季十二月辛巳日,公子[插图]去世。

宋国人攻打郑国,包围了长葛。

传:

五年春天,隐公准备去棠地观看捕鱼。臧僖伯劝谏说:“凡是物品不足以用来讲习大事,材料不足以用来制作器物,君主就不应该去参与。君主应该引导百姓走向正道和物用。所以讲习大事以衡量法度叫做‘轨’,选取材料以彰显物品的用途叫做‘物’,不合法度、不合物用就叫做‘乱政’。乱政频繁施行,国家就会败亡。所以春天打猎叫‘蒐’,夏天打猎叫‘苗’,秋天打猎叫‘狝’,冬天打猎叫‘狩’,都是在农闲时讲习军事。每三年进行一次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整顿军队,回到国都后举行饮至礼,以统计军事实力,昭显礼乐制度,明确贵贱等级,辨别尊卑次序,理顺长幼关系,演习威仪。鸟兽的肉不能用来祭祀,皮革、牙齿、骨头、角、毛、羽不能用来制作器物,君主就不应该去射猎,这是古代的规矩。至于山林川泽的物产,制作器物的材料,是仆役们的事,是官吏们的职责,不是君主应该过问的。”隐公说:“我打算去巡视边境。”于是去了棠地,陈列捕鱼的工具并观看捕鱼。臧僖伯称病没有跟随。《春秋》记载“公矢鱼于棠”,这是不合礼制的,并且表明棠地是偏远的地方。

曲沃庄伯联合郑国人、邢国人攻打翼地,周王派尹氏、武氏去帮助他们。翼侯逃奔到随地。

夏季,安葬了卫桓公。卫国发生了内乱,所以葬礼延迟了。

四月,郑国人入侵卫国的牧地,以报复东门之战。卫国人联合燕国军队攻打郑国。郑国的祭足、原繁、洩驾率领三军在前线布阵,派曼伯和子元率军暗中绕到燕军后方。燕国人害怕郑国的三军,但没有防备制人。六月,郑国的两位公子率领制人在北制击败了燕军。君子评论说:“不防备意外,就不能带兵作战。”

秋天,周王命令虢公攻打曲沃,并在翼地立哀侯为君。

卫国发生内乱时,郕国人入侵卫国,所以卫国军队入侵郕国。

九月,举行了仲子宫的落成典礼,准备演奏《万》舞。隐公向众仲询问羽舞的人数。众仲回答说:“天子用八行,诸侯用六行,大夫用四行,士用两行。舞蹈是用来调节八音、传播八风的,所以从八行以下递减。”隐公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首次献上六羽舞,开始使用六佾舞。

宋国人夺取了邾国的田地。邾国人向郑国报告说:“请君上向宋国发泄怨恨,敝邑愿意做向导。”郑国人联合周王的军队攻打宋国,攻入了宋国的外城,以报复东门之战。宋国人派使者来报告情况。隐公听说他们攻入了外城,准备去救援,问使者说:“军队到哪里了?”使者回答说:“还没有到国都。”隐公发怒,于是停止了救援,对使者说:“君上命令寡人共同分担国家的危难,现在问使者,说‘军队还没有到国都’,这不是寡人所能理解的。”

冬季十二月辛巳日,臧僖伯去世。隐公说:“叔父对寡人有遗憾,寡人不敢忘记。安葬时加一等。”

宋国人攻打郑国,包围了长葛,以报复郑国攻入外城之战。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鲁隐公五年发生的几件大事,包括隐公在棠地射鱼、卫桓公的葬礼、卫国与郕国的战争、仲子宫的落成典礼、邾国与郑国联合攻打宋国、宋国反击郑国等事件。通过这些事件,作者展现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政治斗争,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礼制、军事制度和外交策略。

  1. 隐公在棠地射鱼:这一事件被臧僖伯认为是不合礼制的,因为君主不应该参与与国事无关的活动,尤其是捕鱼这种琐事。隐公以巡视边境为借口前往棠地,实际上是为了观看捕鱼,这种行为被认为是不合礼制的。

  2. 卫桓公的葬礼:卫桓公的葬礼因为卫国的内乱而延迟,反映了当时卫国的政治动荡。

  3. 卫国与郕国的战争:卫国在发生内乱时,郕国趁机入侵,卫国随后反击,反映了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

  4. 仲子宫的落成典礼:仲子宫的落成典礼上首次献上六羽舞,这是按照礼制进行的,体现了当时的礼乐制度。

  5. 邾国与郑国联合攻打宋国:邾国和郑国联合攻打宋国,以报复宋国夺取邾国田地的行为,反映了诸侯国之间的恩怨和报复行为。

  6. 宋国反击郑国:宋国在郑国攻入外城后,反击郑国并包围了长葛,反映了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报复和军事冲突。

通过这些事件,作者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实,还通过君子的评论和隐公的行为,反映了当时的礼制和政治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