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公·隐公六年
【经】
六年春,郑人来渝平。
夏五月辛酉,公会齐侯,盟于艾。
秋七月。
冬,宋人取长葛。
【传】
六年春,郑人来渝平,更成也。
翼九宗五正顷父之子嘉父逆晋侯于随,纳诸鄂。晋人谓之鄂侯。
夏,盟于艾,始平于齐也。
五月庚申,郑伯侵陈,大获。往岁郑伯请成于,陈侯不许。五父谏曰:“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君其许郑。”陈侯曰:“宋、卫实难,郑何能为?”遂不许,君子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商书》曰:‘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周任有言曰:‘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蕰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冬,京师来告饥。公为之请籴于宋、卫、齐、郑,礼也。
郑伯如周,始朝桓王也。王不礼焉。周桓公言于王曰:“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善郑以劝来者,犹惧不蔇,况不礼焉。郑不来矣!”

注释

白话文翻译:

经:

隐公六年春天,郑国人来请求和平。

夏天五月辛酉日,隐公与齐侯在艾地会盟。

秋天七月。

冬天,宋国人攻取了长葛。

传:

隐公六年春天,郑国人来请求和平,表示要重新建立友好关系。

翼地的九宗五正顷父的儿子嘉父在随地迎接晋侯,把他安置在鄂地。晋国人称他为鄂侯。

夏天,隐公与齐侯在艾地会盟,这是隐公与齐国开始和平相处的标志。

五月庚申日,郑伯入侵陈国,取得了大胜。前几年郑伯曾请求与陈国和解,但陈侯不同意。五父劝谏说:“亲近仁爱,善待邻国,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您应该答应郑国的请求。”陈侯说:“宋国和卫国才是真正的威胁,郑国能做什么呢?”于是没有答应。君子评论说:“善行不可丢失,恶行不可助长,这说的就是陈桓公吧?助长恶行而不悔改,最终会自食其果。即使想要挽救,还能做到吗?《商书》说:‘恶行的蔓延,就像大火在原野上燃烧,无法靠近,又怎么可能扑灭呢?’周任曾说过:‘治理国家的人,看到恶行就像农夫除草一样,要连根拔起,不让它再生长,这样善行才能得到信任。’”

冬天,京师派人来报告饥荒。隐公为此向宋国、卫国、齐国、郑国请求购买粮食,这是符合礼制的。

郑伯到周朝去,首次朝见周桓王。周桓王对他不礼貌。周桓公对周桓王说:“我们周朝东迁,依靠的是晋国和郑国。善待郑国以鼓励其他国家来朝,尚且担心他们不来,何况对郑国不礼貌呢?郑国不会再来了!”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隐公六年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以及这些事件背后的政治和道德意义。

  1. 郑国请求和平:郑国主动请求与鲁国和解,表明两国关系有所缓和。

  2. 艾地会盟:隐公与齐侯在艾地会盟,标志着鲁国与齐国开始和平相处。

  3. 郑国入侵陈国:郑伯因为之前陈国拒绝和解,于是出兵攻打陈国并取得胜利。这反映了郑国的军事力量和外交策略。

  4. 君子评论:通过君子的评论,强调了“善不可失,恶不可长”的道理,批评了陈桓公助长恶行的行为,并引用了《商书》和周任的话来支持这一观点。

  5. 京师饥荒:京师发生饥荒,隐公向周边国家请求粮食援助,体现了礼制和对民生的关注。

  6. 郑伯朝见周桓王:郑伯首次朝见周桓王,但周桓王对他不礼貌。周桓公对此表示担忧,认为这会影响其他国家的朝见,反映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国的崛起。

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还通过君子的评论和周桓公的谏言,传达了政治智慧和道德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