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公·隐公十一年
【经】
十有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
夏,公会郑伯于时来。
秋七月壬午,公及齐侯、郑伯入许。
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
【传】
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争长。薛侯曰:“我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公使羽父请于薛侯曰:“君与滕君辱在寡人。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君若辱贶寡人,则愿以滕君为请。”薛侯许之,乃长滕侯。
夏,公会郑伯于郲,谋伐许也。郑伯将伐许,五月甲辰,授兵于大宫。公孙阏与颍考叔争车,颍叔考挟辀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及大逵,弗及,子都怒。
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傅于许。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郑师毕登。壬午,遂入许。许庄公奔卫。
齐侯以许让公。公曰:“君谓许不共,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乃与郑人。
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餬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获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如旧昏媾,其能降以相从也。无滋他族,实偪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祀许乎?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唯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也。”
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曰:“凡而器用财贿,无寘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之胤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郑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鸡,以诅射颍考叔者。君子谓:“郑庄公失政刑矣。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是以及邪。邪而诅之,将何益矣!”
王取邬、刘、 蒍、邘之田于郑,而与郑人苏忿生之田:温、原、 絺、樊、隰郕、 攒茅、向、盟、州、陉、隤、怀。君子是以知桓王之失郑也。恕而行之,德之则也,礼之经也。己弗能有而以与人,人之不至,不亦宜乎。
郑、息有违言,息侯伐郑。郑伯与战于竟,息师大败而还。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冬十月,郑伯以虢师伐宋。壬戌,大败宋师,以报其入郑也。宋不告命,故不书。凡诸侯有命,告则书,不然则否。师出臧否,亦如之。虽及灭国,灭不告败,胜不告克,不书于策。
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羽父惧,反谮公于桓公而请弑之。公之为公子也,与郑人战于狐壤,止焉。郑人囚诸尹氏,赂尹氏而祷于其主钟巫,遂与尹氏归而立其主。十一月,公祭钟巫,齐于社圃,馆于 [插图]氏。壬辰,羽父使贼弑公于 [插图]氏,立桓公而讨 [插图]氏,有死者。不书葬,不成丧也。
注释
白话文翻译
【经】
十一年春天,滕侯和薛侯来朝见。
夏天,隐公在时来会见郑伯。
秋天七月壬午日,隐公和齐侯、郑伯一起攻入许国。
冬天十一月壬辰日,隐公去世。
【传】
十一年春天,滕侯和薛侯来朝见,两人争谁应该排在前面。薛侯说:“我先被封。”滕侯说:“我是周朝的卜正(负责占卜的官员)。薛是庶姓(非姬姓),我不能排在他后面。”隐公派羽父去跟薛侯说:“您和滕侯来见寡人,周朝有谚语说:‘山上有树木,工匠就会去量;宾客有礼节,主人就会选择。’周朝的宗盟,异姓排在后面。寡人如果去朝见薛国,不敢和任姓(薛国姓任)并列。如果您能赏脸,寡人希望让滕侯排在前面。”薛侯同意了,于是滕侯排在前面。
夏天,隐公在郲地会见郑伯,谋划攻打许国。郑伯准备攻打许国,五月甲辰日,在大宫(祖庙)分发兵器。公孙阏和颍考叔争一辆车,颍考叔挟着车辕跑,子都(公孙阏)拔棘(兵器)去追他,到了大逵(大路),没追上,子都发怒。
秋天七月,隐公和齐侯、郑伯一起攻打许国。庚辰日,逼近许国。颍考叔拿着郑伯的旗子“蝥弧”先登城。子都从下面射他,颍考叔摔下来。瑕叔盈又拿着“蝥弧”登城,挥舞旗子大喊:“国君登城了!”郑国军队全部登城。壬午日,攻入许国。许庄公逃到卫国。
齐侯想把许国让给隐公。隐公说:“您说许国不恭顺,所以跟着您讨伐它。许国已经伏罪了,虽然您有命令,寡人不敢接受。”于是把许国给了郑国。
郑伯派许国大夫百里奉许叔(许庄公的弟弟)住在许国东部,说:“上天降祸给许国,鬼神对许君不满,借寡人的手来惩罚他。寡人只有几个父兄不能同心协力,怎么敢把许国当作自己的功劳呢?寡人有个弟弟,不能和睦相处,让他在四方谋生,怎么可能长久占有许国呢?您奉许叔来安抚这里的百姓,寡人将派获来协助您。如果寡人能寿终正寝,上天也许会以礼悔祸于许国,让许公重新奉祀他的社稷。如果郑国有请求,就像旧时的姻亲一样,希望能降格相从。不要让其他族人来这里,逼得我们郑国和他们争夺这片土地。寡人的子孙连自保都来不及,怎么可能祭祀许国呢?寡人让您住在这里,不仅是为了许国,也是为了巩固我们的边境。”
于是派公孙获住在许国西部,说:“所有的器用财物,不要放在许国。我死后,就赶快离开。寡人的先君新近在这里建城,王室已经衰微了,周朝的子孙日渐失去秩序。许国是大岳的后裔,上天已经厌弃周朝的德行了,寡人怎么可能和许国争呢?”
君子说:“郑庄公在这件事上有礼。礼,是治理国家、安定社稷、使百姓有序、有利于后代的。许国,没有刑罚就讨伐它,服罪了就放过它,根据德行来处理,量力而行,看时机而动,不连累后人,可以说是知礼了。”
郑伯派士兵献上公猪,行人献上狗和鸡,用来诅咒射杀颍考叔的人。君子说:“郑庄公失去了政刑。政是用来治民的,刑是用来正邪的,既没有德政,又没有威刑,所以导致邪事。邪事发生了再诅咒它,有什么用处呢?”
周王从郑国取走了邬、刘、蒍、邘的田地,而把苏忿生的田地:温、原、絺、樊、隰郕、攒茅、向、盟、州、陉、隤、怀给了郑国。君子因此知道周桓王失去了郑国。宽恕而行,是德的准则,礼的根本。自己不能拥有而给别人,别人不来,不也是应该的吗?
郑国和息国有了争执,息侯攻打郑国。郑伯和他在边境交战,息国军队大败而回。君子因此知道息国将要灭亡了。不衡量德行,不估计力量,不亲近亲族,不征询言辞,不察明有罪,犯了五不韪(五种错误)而去攻打别人,军队败亡,不也是应该的吗?
冬天十月,郑伯带着虢国的军队攻打宋国。壬戌日,大败宋国军队,报复宋国入侵郑国。宋国没有报告,所以《春秋》没有记载。凡是诸侯有命令,报告了就记载,不然就不记载。军队出动的成败,也是这样。即使灭国,灭国不报告失败,胜利不报告胜利,也不记载在史册上。
羽父请求杀死桓公,想借此当上大宰。隐公说:“因为他年纪小,寡人准备把位子传给他。让他去营建菟裘,寡人将在那里养老。”羽父害怕,反过来在桓公面前诬陷隐公,请求杀死他。隐公做公子的时候,和郑国人在狐壤交战,被俘。郑国人把他囚禁在尹氏那里,隐公贿赂尹氏,并向尹氏的主神钟巫祈祷,于是和尹氏一起回国,立钟巫为主神。十一月,隐公祭祀钟巫,在社圃斋戒,住在[插图]氏那里。壬辰日,羽父派刺客在[插图]氏那里杀死隐公,立桓公为君,并讨伐[插图]氏,有人被杀。《春秋》没有记载葬礼,因为丧礼没有完成。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鲁隐公十一年的重要事件,包括诸侯之间的朝见、战争、外交和内部的权力斗争。以下是各部分的解释:
滕侯和薛侯争长:滕侯和薛侯来朝见鲁隐公,两人争谁应该排在前面。薛侯认为他先被封,滕侯则强调自己是周朝的卜正,地位更高。隐公最终决定让滕侯排在前面,依据的是周朝的礼仪规则。
郑伯攻打许国:郑伯准备攻打许国,分发兵器时,公孙阏和颍考叔争一辆车,导致内部矛盾。攻打许国时,颍考叔先登城,但被子都射杀,最终郑国军队攻入许国,许庄公逃到卫国。
郑伯处理许国:齐侯想把许国让给隐公,但隐公拒绝了,最终许国被郑国占领。郑伯派许叔住在许国东部,安抚百姓,并派公孙获住在许国西部,巩固边境。
郑庄公的礼仪:君子认为郑庄公在处理许国事务上有礼,符合治理国家、安定社稷的原则。
郑伯诅咒射杀颍考叔的人:郑伯派士兵献上公猪、狗和鸡,诅咒射杀颍考叔的人,但君子认为这种做法失去了政刑的作用。
周王与郑国的土地交换:周王从郑国取走了一些田地,而把苏忿生的田地给了郑国,君子认为周桓王失去了郑国。
息国攻打郑国:息侯攻打郑国,但军队大败而回,君子认为息国犯了五种错误,导致失败。
郑伯攻打宋国:郑伯带着虢国的军队攻打宋国,大败宋国军队,报复宋国入侵郑国。
羽父杀隐公:羽父请求杀死桓公,想借此当上大宰,但隐公拒绝。羽父害怕,反过来在桓公面前诬陷隐公,最终派刺客杀死隐公,立桓公为君。
这段古文展示了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复杂关系,包括朝见、战争、外交和内部的权力斗争,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礼仪和道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