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部·猕猴
释名沐猴、胡孙、王孙、马留、狙。
气味肉:酸、平、无毒。
主治肉:治风劳、久疟、避瘴疫。屎:小儿脐风撮口及急惊风(用猴屎烧为末,和生蜜少许灌下)。
附方李时珍在《本草纳目》中的猕猴项下人记载母猴“逐月天癸(按:即月经)”,并末作进一步的阐述。越学敏在他著的《本草纳目拾遗》一书中则对此群猴聚居的地方,可在草间找到,颜色紫黑,成块状,混有细草屑,这是母猴月经的干血所形成,以产于广西最好。能治干血劳。

解释

猕猴是一种猴子,在中医中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它的肉味道酸,性质平和,没有毒性。中医认为猕猴肉可以治疗风劳(一种与风邪相关的慢性病)和长期不愈的疟疾,还能帮助预防瘴气和瘟疫。猕猴的粪便也有药用价值,可以治疗小儿脐风撮口(一种新生儿疾病)和急惊风(小儿突然发生的抽搐),用法是将猴屎烧成灰,加入少量蜂蜜后给患儿服用。

此外,古代医书中提到,母猴的月经(称为“天癸”)在草间可以找到,呈现紫黑色块状,夹杂着细草屑。这种物质被认为对治疗干血劳(一种因血虚引起的慢性病)有效,尤其是产自广西的质量最好。不过,这些记载更多是基于古代医家的观察和经验,现代医学并未广泛验证其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