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品·木部·枸杞
味苦寒。
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御览》作耐老)。一名杞根,一名地骨,一名枸忌,一名地辅。生平泽。
《吴普》曰:枸杞,一名枸已,一名羊乳。(《御览》)
《名医》曰:一名羊乳,一名却暑,一名仙人杖,一名西王母杖,生常山,及诸邱陵阪岸,冬采根,春夏采叶,秋采茎实,阴干。
案《说文》云:继,枸杞也。杞,枸杞也;《广雅》云:地筋,枸杞也;《尔雅》云:杞,枸;郭璞云:今枸杞也;《毛诗》云:集子苞杞;《传》云:杞,枸也;陆玑云:苦杞秋熟,正赤,服之轻身益气;《列仙传》云:陆通食橐卢木实;《抱朴子·仙药》云:象柴,一名托卢,是也。或名仙人杖,或云西王母杖,或名天门精,或名却老,或名地骨,或名枸杞也。

白话文翻译:

枸杞

味道苦,性寒。

主要功效是清除五脏内的邪气,治疗内热、消渴症(糖尿病)、周痹(关节疼痛)。长期服用,可以强健筋骨,使身体轻盈,延缓衰老(《御览》中写作“耐老”)。枸杞的别名有杞根、地骨、枸忌、地辅等。生长在平原和湿地。

《吴普》记载:枸杞又名枸已、羊乳。(《御览》)

《名医》记载:枸杞的别名有羊乳、却暑、仙人杖、西王母杖。它生长在常山以及其他丘陵和山坡地带。冬季采集根部,春夏采集叶子,秋季采集茎和果实,然后阴干。

《说文解字》解释:继,指的是枸杞;杞,也是指枸杞。《广雅》中提到:地筋,指的是枸杞。《尔雅》中说:杞,就是枸。郭璞注释:现在所说的枸杞。《毛诗》中提到:集子苞杞。《传》中解释:杞,就是枸。陆玑说:苦杞在秋天成熟,颜色正红,服用后可以轻身益气。《列仙传》中记载:陆通食用了橐卢木的果实。《抱朴子·仙药》中提到:象柴,又名托卢,就是枸杞。枸杞的别名还有仙人杖、西王母杖、天门精、却老、地骨、枸杞等。

解释:

  1. 性味与功效

    • 枸杞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它能够清除五脏内的邪气,治疗内热、消渴症(类似于现代的糖尿病)和关节疼痛(周痹)。
    • 长期服用枸杞可以强健筋骨,使身体轻盈,延缓衰老。
  2. 别名

    • 枸杞有许多别名,如杞根、地骨、枸忌、地辅、羊乳、却暑、仙人杖、西王母杖等。这些别名反映了枸杞在不同地区和文献中的不同称呼。
  3. 生长环境与采集

    • 枸杞生长在平原、湿地、丘陵和山坡地带。不同季节采集不同部位:冬季采根,春夏采叶,秋季采茎和果实,然后阴干保存。
  4. 历史文献记载

    • 枸杞在古代文献中有广泛的记载,如《说文解字》、《广雅》、《尔雅》、《毛诗》、《列仙传》、《抱朴子》等。这些文献不仅记载了枸杞的药用价值,还记录了它的别名和生长特性。
  5. 神话与传说

    • 枸杞在神话传说中也有提及,如《列仙传》中陆通食用橐卢木实(即枸杞)的故事,以及《抱朴子》中提到的象柴、托卢等别名,赋予了枸杞一定的神秘色彩。

总结来说,枸杞在古代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强筋健骨、延缓衰老等功效的药材,其别名和生长特性也在多种文献中有所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