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品·玉石部·禹余粮
味甘寒。
主咳逆寒热,烦满下(《御览》有痢字),赤白,血闭,症瘕,大热。炼饵服之,不饥,轻身延年。生池泽及山岛中。
《名医》曰:一名白余粮,生东海及池泽中。
案《范子计然》云:禹余粮出河东;《列仙传》云:赤斧,上华山取禹余粮;《博物志》云:世传昔禹治水,弃其所余食于江中,而为药也,按此出神农经,则禹非夏禹之禹,或本名白余粮,《名医》等移其名耳。

白话文翻译:

禹余粮
味道甘甜,性寒。
主治咳嗽、寒热交替、烦闷、腹泻(《御览》中有“痢”字)、赤白带下、闭经、症瘕(指腹中结块的病症)、高热。经过炼制后服用,可以使人不感到饥饿,身体轻盈,延年益寿。生长在池塘、沼泽以及山岛之中。
《名医别录》中提到:禹余粮又名白余粮,生长在东海及池塘、沼泽中。
根据《范子计然》记载:禹余粮产自河东;《列仙传》中提到:赤斧在华山采集禹余粮;《博物志》中提到:相传大禹治水时,将剩余的食物丢弃在江中,后来这些食物变成了药材。根据《神农本草经》的记载,这里的“禹”并非指夏禹,可能原本名为“白余粮”,《名医别录》等医书将其名字改为“禹余粮”。

解释:

  1. 药性:禹余粮味甘,性寒,具有清热、滋阴、止咳、止泻等功效。
  2. 主治
    • 咳逆寒热:用于治疗咳嗽、寒热交替的症状。
    • 烦满下:缓解烦闷和腹泻(或痢疾)。
    • 赤白:指赤白带下,即女性生殖系统的炎症或分泌物异常。
    • 血闭:指闭经,即月经停止。
    • 症瘕:指腹中结块的病症,如肿瘤、囊肿等。
    • 大热:用于治疗高热。
  3. 炼制服用:经过炼制后服用,可以使人不感到饥饿,身体轻盈,延年益寿。
  4. 生长环境:禹余粮生长在池塘、沼泽以及山岛之中。
  5. 别名与产地:又名白余粮,主要产自东海及池塘、沼泽中。
  6. 历史记载:根据《范子计然》、《列仙传》、《博物志》等古籍记载,禹余粮的产地和来源有多种说法,且其名称可能与夏禹无关,可能原本名为“白余粮”。

总结:

禹余粮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滋阴、止咳、止泻等功效,主治咳嗽、寒热、腹泻、闭经、症瘕、高热等病症。经过炼制后服用,可以使人不饥、轻身、延年。其生长环境主要在池塘、沼泽及山岛中,别名白余粮,产地包括东海及池泽。其名称可能并非源自夏禹,而是后人改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