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品·草部·细辛
味辛温。
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一名小辛,生山谷。
《吴普》曰:细辛一名细草(《御览》引云,一名小辛),神农黄帝雷公桐君辛小温,岐伯元毒,李氏小寒,如葵叶,色赤黑,一根一叶相连(《御览》引云,三月八月采根)。
《名医》曰:生华阴,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案《广雅》云:细条,少辛,细辛也;《中山经》云:浮戏之山,上多少辛;郭璞云:细辛也;《管子·地员篇》云:小辛大蒙;《范子计然》云:细辛出华阴,色白者善。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原文翻译:

细辛
性味:辛、温。
主治:咳嗽、气喘,头痛,脑部不适,全身关节僵硬,风湿病,关节疼痛,肌肉坏死。长期服用可明目,通利九窍,使身体轻盈,延年益寿。别名为“小辛”,生长在山谷中。

《吴普》记载:细辛又名“细草”(《御览》引文中称“小辛”),神农、黄帝、雷公、桐君认为其性辛、微温,岐伯认为其无毒,李氏认为其性微寒。叶子像葵叶,颜色为红黑色,一根一叶相连(《御览》引文中提到,三月和八月采集根部)。

《名医》记载:细辛生长在华阴地区,二月和八月采集根部,阴干后使用。

《广雅》记载:细条、少辛都是细辛的别名。
《中山经》记载:浮戏山上有很多细辛。
郭璞注释:细辛即“少辛”。
《管子·地员篇》记载:小辛与大蒙相似。
《范子计然》记载:细辛产自华阴,颜色白的为佳。


内容解释:

  1. 性味与功效

    • 细辛性味辛、温,具有发散风寒、温通经络、止痛的功效。
    • 主治咳嗽、气喘、头痛、关节疼痛、风湿病等寒性疾病。
    • 长期服用可明目、通利九窍(指眼、耳、鼻、口等器官),使身体轻盈,延年益寿。
  2. 别名与产地

    • 细辛的别名包括“小辛”“细草”“少辛”等。
    • 主要产自华阴地区(今陕西华阴一带),以颜色白的为佳。
  3. 采集与炮制

    • 采集时间为二月和八月,根部阴干后入药。
  4. 历史记载

    • 古代文献如《吴普》《名医》《广雅》《中山经》等均对细辛的性味、功效、别名及产地有详细记载,说明细辛在古代医药中的重要地位。
  5. 现代应用

    • 现代中医仍将细辛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等病症,但因其有一定毒性,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总结:细辛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温通散寒、止痛的功效,广泛应用于治疗寒性疾病。古代文献对其记载详细,现代中医也延续了其传统用途,但需注意其毒性,谨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