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品·木部·巴豆
味辛温。
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淡癖,大腹水张,荡练五藏六府,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内,除鬼毒蛊注邪物(《御览》作鬼毒邪注),杀虫鱼,一名巴叔(旧作椒,《御览》作菽),生川谷。
《吴普》曰:巴豆,一名巴菽,神农岐伯桐君辛有毒,黄帝甘有毒,李氏主温热寒,叶如大豆,八月采(《御览》)。
《名医》曰:生巴郡,八月采,阴干,用之,去心皮。
案《广雅》云:巴菽,巴豆也。《列仙传》云:元俗饵巴豆。《淮南子》说林训云:鱼食巴菽而死,人食之而肥。
白话文翻译:
巴豆,味道辛辣,性温。主要治疗伤寒、温疟、寒热症状,能够破除症瘕(肿瘤、肿块等)、结聚、坚积(硬块)、留饮(体内积液)、淡癖(慢性病),以及大腹水肿。它能够清理五脏六腑,开通闭塞,促进水谷(食物和水)的消化排泄,去除体内的恶肉(坏死的组织),驱除鬼毒、蛊注(传说中的毒物或邪气)等邪物,还能毒杀虫鱼。巴豆的另一个名字是巴叔(旧时写作“椒”,《御览》中写作“菽”),生长在山川河谷中。
《吴普》记载:巴豆,又名巴菽。神农、岐伯、桐君认为它味辛、有毒,黄帝认为它味甘、有毒。李氏认为它主治温热寒症状。巴豆的叶子像大豆,八月采摘(《御览》)。
《名医》记载:巴豆生长在巴郡,八月采摘,阴干后使用,使用时要去除心皮(种子内部的皮)。
《广雅》中提到:巴菽就是巴豆。《列仙传》中记载:元俗服用巴豆。《淮南子·说林训》中提到:鱼吃了巴菽会死,人吃了则会变胖。
解释:
性味与功效:巴豆味辛、性温,具有强烈的泻下作用,能够清除体内的积滞、水肿和毒素。它主要用于治疗伤寒、温疟、寒热等外感病,以及症瘕、结聚、坚积等内部肿块或硬块。此外,它还能清除体内的积液、慢性病,促进消化排泄,去除坏死组织,驱除邪气。
别名与产地:巴豆的别名有巴叔、巴菽,主要生长在巴郡(今四川一带),八月采摘,阴干后使用。
毒性:巴豆有毒,古代医家对其性味和毒性有不同的看法。神农、岐伯、桐君认为它味辛、有毒,黄帝认为它味甘、有毒。使用时需要去除心皮,以减轻毒性。
其他记载:古代文献中提到巴豆的毒性能毒杀虫鱼,人服用后可能会变胖,说明它具有强烈的泻下和刺激作用。
总结:
巴豆是一种具有强烈泻下作用的中药,主要用于清除体内的积滞、水肿和毒素,但同时具有毒性,使用时需谨慎。它的别名、产地和采摘时间在古代文献中有详细记载,反映了古人对这种药物的认识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