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品·木部·皂荚
味辛咸温。
主风痹,死肌,邪气,风头,泪出,利九窍,杀精物。生川谷。
《名医》曰:生壅州,及鲁邹县,如猪牙者良,九月十月采,阴干。
案《说文》云:荚草实。《范子计然》云:皂荚出三辅,上价一枚一钱。广志曰:鸡栖子,皂荚也(《御览》),皂即草省文。

白话文翻译:

皂荚,味道辛辣、咸,性温。主要用于治疗风痹(风湿性疼痛)、死肌(肌肉僵硬或坏死)、邪气(外邪入侵)、风头(头痛)、流泪等症状,能够通利九窍(指眼、耳、鼻、口、前后阴等器官),并具有驱除邪祟、杀灭精怪的作用。皂荚生长在山川河谷地带。

《名医》记载:皂荚生长在壅州(今河南一带)和鲁邹县(今山东一带),其中形状像猪牙的皂荚品质较好。采摘时间在九月和十月,采摘后需阴干保存。

《说文解字》中提到:“荚”指的是草类植物的果实。《范子计然》中提到:皂荚产自三辅地区(今陕西一带),上等品质的皂荚一枚价值一钱。《广志》中提到:鸡栖子就是皂荚(见于《御览》)。其中,“皂”是“草”的简化字。


解释:

  1. 性味与功效

    • 皂荚味辛、咸,性温。辛味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咸味有软坚散结的功效,温性则能驱寒、通经活络。
    • 主要用于治疗风痹(风湿性疼痛)、死肌(肌肉僵硬或坏死)、邪气(外邪入侵)、风头(头痛)、流泪等症状。
    • 皂荚还能通利九窍,即促进眼、耳、鼻、口、前后阴等器官的功能,并具有驱邪、杀灭精怪的作用(古代认为某些疾病是邪祟或精怪所致)。
  2. 产地与品质

    • 皂荚主要生长在壅州(今河南一带)和鲁邹县(今山东一带)。
    • 形状像猪牙的皂荚品质较好,说明古人已经注意到药材的外形与药效之间的关系。
  3. 采摘与保存

    • 采摘时间在九月和十月,此时皂荚成熟,药效最佳。
    • 采摘后需阴干保存,以避免阳光直射导致药效流失。
  4. 文献记载

    • 《说文解字》解释了“荚”字的含义,指草类植物的果实。
    • 《范子计然》提到皂荚的产地和价格,说明皂荚在古代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药材。
    • 《广志》中提到“鸡栖子”就是皂荚,说明皂荚在古代有不同的名称。
  5. 文化背景

    • 皂荚在古代不仅用于治疗疾病,还被认为具有驱邪、杀灭精怪的作用,反映了古人对疾病和自然现象的神秘化理解。

总结:皂荚是一种具有辛、咸、温性的药材,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疼痛、肌肉僵硬、头痛等症状,并能通利九窍、驱邪杀精。它生长在河南和山东一带,品质以形似猪牙者为佳,采摘后需阴干保存。古代文献对皂荚的产地、功效、价格等均有详细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