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品·草部·大戟
味苦寒。
主蛊毒,十二水肿,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一名印巨(案此无生川泽三字者,古或与泽漆为一条)。
《名医》曰:生常山,十二月采根,阴干。
案《尔雅》云:荞,卬巨。郭璞云:今药草大戟也。《淮南子》缪称训云:大戟去水。

白话文翻译:

大戟,味道苦,性寒。

主要功效包括治疗蛊毒、十二种水肿、腹部胀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呕吐等症状。别名为“印巨”(这里没有提到它生长在川泽地区,可能是古代与泽漆归为同一种植物)。

《名医》中提到,大戟生长在常山地区,十二月时采集根部,阴干保存。

根据《尔雅》的记载,荞就是卬巨。郭璞解释说,这就是现在的药草大戟。《淮南子·缪称训》中也提到,大戟有去水的作用。

解释:

  1. 性味归经:大戟味苦,性寒,属于寒性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2. 主治功效

    • 蛊毒:指由寄生虫或毒素引起的疾病。
    • 十二水肿:指各种类型的水肿,可能与肾脏、心脏等器官功能失调有关。
    • :指腹部胀满。
    • 急痛:指突然发作的剧烈疼痛。
    • 积聚:指体内气血或痰湿的积聚,可能导致肿块或疼痛。
    • 中风:指脑血管意外引起的疾病,可能导致肢体瘫痪或语言障碍。
    • 皮肤疼痛:指皮肤上的疼痛或炎症。
    • 吐逆:指呕吐或恶心。
  3. 别名:大戟的别名为“印巨”,可能与古代对泽漆的混淆有关。

  4. 产地与采集:大戟生长在常山地区,最佳采集时间为十二月,采集后需要阴干保存。

  5. 文献记载

    • 《尔雅》中提到“荞”就是“卬巨”,郭璞解释这就是大戟。
    • 《淮南子·缪称训》中提到大戟有去水的作用,说明其利尿消肿的功效。

总结:

大戟是一种寒性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水肿、疼痛、积聚、中风等症状,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其别名为“印巨”,生长在常山地区,采集后需要阴干保存。古代文献中也多次提到大戟的去水作用,说明其在治疗水肿方面有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