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品·草部·大黄
味苦寒。
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杀(《御览》,此下有道字),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生山谷。
《吴普》曰:大黄一名黄良,一名火参,一名肤如,神农雷公苦有毒,扁鹊苦无毒,李氏小寒,为中将军,或生蜀郡,北部,或陇西,二月花生,生黄赤叶,四四相当,黄茎高三尺许,三月华黄,五月实黑,三月采根,根有黄汁,切,阴干。(《御览》)
《名医》曰:一名黄良,生河西及陇西,二月八月采根,火干。
案《广雅》云:黄良大黄也。
白话文翻译:
大黄
味道:苦,性寒。
主要功效:
- 能够清除淤血,治疗闭经、寒热交替的症状。
- 能够化解肿块、积聚的病症,消除体内滞留的水饮和未消化的食物。
- 能够清理肠胃,排出体内废物,促进新陈代谢。
- 能够通利水道,调节中焦(脾胃),帮助消化食物。
- 能够调和五脏,使其安定和谐。
生长环境:生长在山谷中。
其他记载:
- 《吴普》说:大黄又被称为黄良、火参、肤如。神农和雷公认为它味苦、有毒,而扁鹊认为它味苦、无毒。李氏认为它性微寒,是中将军(一种药性分类)。它生长在蜀郡北部或陇西地区,二月开花,叶子黄红色,四片叶子相对排列,茎高三尺左右,三月开黄花,五月结黑果,三月采挖根部,根部有黄色汁液,切好后阴干。
- 《名医》说:大黄又被称为黄良,生长在河西和陇西地区,二月和八月采挖根部,用火烘干。
- 《广雅》说:黄良就是大黄。
解释:
这段内容摘自《神农本草经》,是对中药“大黄”的详细描述。大黄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药用功效。以下是具体解释:
性味:大黄味苦,性寒。苦味通常与清热、泻火、解毒等功效相关,寒性则有助于清热、凉血、解毒。
功效:
- 清除淤血、治疗闭经:大黄能够活血化瘀,适用于因血瘀引起的闭经、痛经等症状。
- 治疗寒热交替:大黄能够调节体内的寒热平衡,适用于寒热交替的病症。
- 化解肿块、积聚:大黄能够消散体内的肿块和积聚,适用于肿瘤、囊肿等病症。
- 消除滞留的水饮和未消化的食物:大黄能够促进消化,消除体内滞留的水分和未消化的食物,适用于消化不良、水肿等症状。
- 清理肠胃,促进新陈代谢:大黄具有泻下作用,能够清理肠胃,排出体内废物,促进新陈代谢。
- 通利水道,调节脾胃:大黄能够通利小便,调节脾胃功能,帮助消化食物。
- 调和五脏:大黄能够调和五脏,使其功能协调,保持身体健康。
- 清除淤血、治疗闭经:大黄能够活血化瘀,适用于因血瘀引起的闭经、痛经等症状。
生长环境:大黄主要生长在山谷中,适合在阴凉、湿润的环境中生长。
其他记载:
- 别名:大黄有多个别名,如黄良、火参、肤如等,反映了它在不同地区的称呼和药用价值。
- 药性:不同医家对大黄的性味和毒性有不同的看法,神农和雷公认为它有毒,而扁鹊认为它无毒,李氏则认为它性微寒。
- 生长地区:大黄主要生长在蜀郡北部、陇西、河西等地,这些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合大黄的生长。
- 采集和加工:大黄的根部是主要药用部分,通常在二月、三月或八月采挖,采后切好阴干或用火烘干。
- 别名:大黄有多个别名,如黄良、火参、肤如等,反映了它在不同地区的称呼和药用价值。
总的来说,大黄是一种多功效的中药材,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尤其在清热、泻下、活血化瘀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