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品·草部·恒山
(旧作常山,《御览》作恒山,是)
味苦寒。主伤寒,寒热,热发温疟,鬼毒,胸中痰结吐逆。一名互草。生川谷。
《吴普》曰:恒山,一名漆叶,神农岐伯苦,李氏大寒,桐君辛有毒,二月八月采。
《名医》曰:生盖州及汉中,八月采根,阴干。
案后汉书华陀《传》云:陀授以漆叶青黏散,漆叶屑一斗,青黏十四两,以是为率,言久服去三虫,利五脏,轻体,使人头不白。

白话文翻译:

恒山(旧称常山,《御览》中称为恒山,这是正确的)

味道苦,性寒。主治伤寒、寒热交替、发热引起的温疟、鬼毒(指某些不明原因的毒症)、胸中痰结导致的呕吐。又名互草。生长在山川谷地。

《吴普》记载:恒山,又名漆叶,神农和岐伯认为它味苦,李氏认为它性大寒,桐君认为它味辛且有毒。采摘时间为二月和八月。

《名医》记载:恒山生长在盖州和汉中地区,八月时采摘其根,阴干后使用。

案例:后汉书《华佗传》中提到,华佗传授了一种名为“漆叶青黏散”的药方,其成分为漆叶屑一斗,青黏十四两,按照这个比例配制。据说长期服用可以驱除体内寄生虫,调理五脏,使身体轻盈,头发不易变白。

解释:

  1. 恒山的性质与功效

    • 性味:苦、寒。
    • 主治:主要用于治疗伤寒、寒热交替、温疟(一种疟疾)、鬼毒(不明原因的毒症)、胸中痰结引起的呕吐。
    • 别名:互草、漆叶。
  2. 采摘与加工

    • 采摘时间:二月和八月。
    • 加工方法:八月采摘根部,阴干后使用。
  3. 历史记载

    • 《吴普》:记录了恒山的多种别名和不同医家对其性味的看法。
    • 《名医》:详细记载了恒山的生长地区和采摘时间。
    • 《华佗传》:提到了华佗使用恒山(漆叶)配制药方“漆叶青黏散”,并描述了其长期服用的益处。
  4. 临床应用

    • 驱虫:长期服用可以驱除体内寄生虫。
    • 调理五脏:有助于五脏的健康。
    • 轻体:使身体轻盈。
    • 防白发:有助于保持头发不白。

总结:

恒山是一种具有苦寒性质的中草药,主要用于治疗寒热病症、疟疾、胸中痰结引起的呕吐等。历史上多位医家对其有不同看法,华佗还将其用于驱虫和调理身体的药方中。其采摘和加工方法也有详细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