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品·虫鱼部·石蚕
味咸寒。
主五癃,破石淋,堕胎,内解结气,利水道,除热。一名沙虱。生池泽。
《吴普》曰:石蚕亦名沙虱,神农雷公酸无毒,生汉中,治五淋,破随内结气,利水道,除热(《御览》)。
《名医》曰:生江汉。
案《广雅》云:沙虱,也。淮南万毕术云:沙虱,一名蓬活,一名地脾。
《御览》虫豸部引李当之云:类虫,形如老蚕,生附石。广志云:皆虱,虱色赤,大过虮,在水中,入人皮中,杀人,与李似不同。

白话文翻译:

石蚕
味道咸,性寒。
主要治疗五种癃闭(排尿困难),能破除石淋(尿路结石),有堕胎的作用,能够内部化解结气,通利水道,清除热邪。又名沙虱。生长在池塘和沼泽地带。

《吴普》说:石蚕也叫沙虱,神农和雷公认为它味道酸,无毒,生长在汉中地区,用于治疗五种淋症,破除内部结气,通利水道,清除热邪(引自《御览》)。

《名医》说:生长在江汉地区。

按《广雅》记载:沙虱,就是石蚕。淮南万毕术中说:沙虱,又名蓬活,也叫地脾。

《御览》虫豸部引用李当之的话说:石蚕类似虫,形状像老蚕,生长在石头附近。广志中说:沙虱颜色赤红,比虱子大,生活在水中,能钻入人的皮肤,导致人死亡。这与李当之的描述似乎有所不同。


解释:

  1. 性味与功效

    • 石蚕味咸,性寒,具有清热、利水、化结气的作用。
    • 主要用于治疗癃闭(排尿困难)、石淋(尿路结石)等泌尿系统疾病。
    • 它还有堕胎的作用,说明其药性较强,孕妇应慎用。
  2. 别名与产地

    • 石蚕又名沙虱,生长在池塘、沼泽以及江汉地区。
  3. 历史记载

    • 《吴普》认为石蚕味酸、无毒,生长在汉中,用于治疗淋症和热邪。
    • 《广雅》和《淮南万毕术》记载了石蚕的别名,如蓬活、地脾等。
    • 《御览》引用了李当之的描述,提到石蚕形状像老蚕,生长在石头附近。
    • 《广志》则提到沙虱的形态和危害性,认为它能钻入皮肤,导致人死亡,这与李当之的描述有所不同。
  4. 现代理解

    • 石蚕可能是一种水生昆虫或寄生虫,古代医家根据其形态和生长环境赋予了它药用价值。
    • 其“堕胎”作用表明它可能具有强烈的药性,需谨慎使用。
    • 关于沙虱的描述,可能涉及不同物种或误解,需要进一步考证。

总之,石蚕在古代中医药中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清热、利水、化结气功效的药物,但其具体形态和现代对应的物种仍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