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品·虫鱼部·蜣螂
味咸寒。
主小儿惊痫,瘈疭,腹张,寒热,大人瘨疾狂易。一名蛣蜣。火熬之良。生池泽。《名医》曰:生长沙,五月五日取,蒸藏之。
案《说文》云:(虫郄),渠(虫郄),一曰天杜。《广雅》云:天杜,蜣螂也。《尔雅》云:蛣蜣,蜣螂,郭璞云:黑甲虫,啖粪土,玉篇,蜣螂同,《说文》无蜣字,渠,即蛣蜣,音之缓急。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原文:
下品·虫鱼部·蜣螂
味咸寒。
主小儿惊痫,瘈疭,腹张,寒热,大人瘨疾狂易。一名蛣蜣。火熬之良。生池泽。《名医》曰:生长沙,五月五日取,蒸藏之。
案《说文》云:(虫郄),渠(虫郄),一曰天杜。《广雅》云:天杜,蜣螂也。《尔雅》云:蛣蜣,蜣螂,郭璞云:黑甲虫,啖粪土,玉篇,蜣螂同,《说文》无蜣字,渠,即蛣蜣,音之缓急。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蜣螂
味道咸,性寒。
主要用于治疗小儿惊痫(一种儿童癫痫)、瘈疭(抽搐)、腹张(腹部胀满)、寒热(发热与畏寒交替),以及成人的瘨疾(癫痫)和狂易(精神失常)。蜣螂还有一个名字叫“蛣蜣”。用火熬制后效果更好。蜣螂生长在池塘和沼泽地带。《名医》中提到,蜣螂在长沙地区生长,最好在五月五日(端午节)采集,然后蒸熟并保存。

解释:
1. 性味与功效:蜣螂味咸,性寒。中医认为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寒性则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因此,蜣螂主要用于治疗与热毒、痰浊相关的疾病,如癫痫、抽搐、腹部胀满、发热与畏寒交替等。

  1. 主治病症

    • 小儿惊痫:儿童癫痫,表现为突然的意识丧失、抽搐等症状。
    • 瘈疭:指抽搐或痉挛,通常与神经系统疾病相关。
    • 腹张:腹部胀满,可能与消化不良或肠道积气有关。
    • 寒热:发热与畏寒交替出现,常见于外感疾病或某些慢性病。
    • 大人瘨疾狂易:成人的癫痫和精神失常。
  2. 别名与炮制:蜣螂的别名是“蛣蜣”。在中医炮制中,蜣螂通常需要用火熬制,以增强其药效。

  3. 生长环境与采集:蜣螂生长在池塘和沼泽地带。根据《名医》的记载,蜣螂在长沙地区生长,最佳的采集时间是五月五日(端午节),采集后需要蒸熟并保存。

  4. 文献考证

    • 《说文解字》中提到“渠(虫郄)”,即蜣螂,别名“天杜”。
    • 《广雅》中也提到“天杜”就是蜣螂。
    • 《尔雅》中称蜣螂为“蛣蜣”,郭璞注释其为一种黑甲虫,以粪便为食。
    • 《玉篇》中也提到“蜣螂”与“蛣蜣”是同一物。
    • 《说文解字》中没有“蜣”字,“渠”即“蛣蜣”,是音译的不同。

总结:蜣螂在中医中主要用于治疗癫痫、抽搐、腹部胀满、发热与畏寒交替等症状。其性味咸寒,具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的功效。蜣螂的别名是“蛣蜣”,需用火熬制后使用。蜣螂生长在池塘和沼泽地带,最佳采集时间是五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