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品·木部·卮子
(旧作栀,艺文类聚及《御览》引,作支,是)
味苦寒。
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炮,皶鼻,白赖,赤癞,创疡。一名木丹。生川谷。
《名医》曰:一名樾桃,生南阳,九月采实,暴干。
案《说文》云:栀,黄木可染者。《广雅》云:栀子,桃也。《史记》货殖《传》云:巴蜀地饶卮。集解云:徐广曰音支,烟支也。紫,赤色也,据《说文》当为栀。

白话文翻译:

卮子(旧时写作“栀”,在《艺文类聚》及《御览》中引用时写作“支”,这是正确的),味苦,性寒。

主要功效是祛除五脏内的邪气,清除胃中的热气,治疗面部发红、酒糟鼻、白赖(一种皮肤病)、赤癞(另一种皮肤病)以及疮疡。卮子还有一个名字叫“木丹”。它生长在山川河谷中。

《名医》中提到,卮子还有一个名字叫“樾桃”,生长在南阳地区,九月采摘果实,晒干后使用。

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栀是一种黄色的树木,可以用来染色。《广雅》中提到,栀子就是桃。《史记·货殖传》中提到,巴蜀地区盛产卮。集解中提到,徐广说“卮”读作“支”,指的是烟支,紫红色。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应该是“栀”。

解释:

  1. 性味与功效:卮子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祛邪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由内热引起的各种症状,如面部发红、酒糟鼻、皮肤病(白赖、赤癞)以及疮疡。

  2. 别名与产地:卮子有多个别名,如“木丹”和“樾桃”。它主要生长在南阳地区的山川河谷中,九月采摘果实,晒干后使用。

  3. 历史与文献:卮子在古代文献中有多种记载。《说文解字》提到它是一种可染色的黄木,《广雅》则认为它是桃。《史记·货殖传》中提到巴蜀地区盛产卮子,集解中进一步解释了“卮”字的读音和含义。

  4. 应用:卮子主要用于中药,具有清热、解毒、祛邪的功效,适用于治疗内热引起的各种皮肤病和疮疡。

总结:

卮子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祛邪功效的中药材,主要用于治疗内热引起的皮肤病和疮疡。它在古代文献中有多种记载,别名众多,主要生长在南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