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品·木部·白棘
味辛寒。
主心腹痛,痈肿渍脓,止痛。一名棘针。生川谷。
《名医》曰:一名棘刺,生雍州。
案《说文》云:棘,小枣丛生者。《尔雅》云:髦颠棘。孙炎云:一名白棘。李当之云:此是酸枣树针,今人用天门冬苗代之,非是真也。案经云:天门冬一名颠勒,勒棘声相近,则今人用此,亦非无因也。
白话文翻译:
《神农本草经》中品·木部·白棘
味道辛,性寒。
主治心腹疼痛,痈肿溃脓,具有止痛的功效。别名为棘针。生长在山川谷地中。
《名医》中提到: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棘刺,主要生长在雍州地区。
《说文解字》解释:棘,指的是小枣树丛生的情况。《尔雅》中提到:髦颠棘。孙炎解释说: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白棘。李当之认为:这是酸枣树的刺,现在人们用天门冬的苗来代替它,但这不是真正的白棘。根据经典记载:天门冬还有一个名字叫颠勒,勒和棘的发音相近,所以现在人们用天门冬来代替白棘,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解释:
- 白棘的性味:白棘味辛,性寒。辛味通常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寒性则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 主治功能:白棘主要用于治疗心腹疼痛,痈肿溃脓,并具有止痛的作用。这表明它在中医中常用于治疗内部疼痛和外部疮疡。
- 别名和产地:白棘有多个别名,如棘针、棘刺,主要生长在雍州(今陕西一带)的山川谷地中。
- 植物学解释:根据《说文解字》和《尔雅》的解释,棘指的是小枣树丛生的情况,而白棘是其中的一种。孙炎和李当之的解释则进一步说明了白棘与酸枣树的关系,以及现代人用天门冬苗代替白棘的现象。
- 替代品的合理性:虽然现代人用天门冬苗代替白棘,但根据经典记载,天门冬和棘的发音相近,因此这种替代也有一定的历史依据。
总的来说,白棘在中医中是一种具有止痛和清热解毒功效的药材,虽然现代有替代品,但其历史渊源和药用价值仍然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