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品·米谷部·黍米
味甘温。
主益气补中,多热,令人烦(《大观本》,作黑字,据《吴普》增)。
《吴普》曰:黍,神农甘无毒,七月取,阴干,益中补气。(《御览》)
案《说文》云:黍、禾属而粘者,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孔子曰:黍可为酒,禾入水也。《广雅》云:粢黍稻,其采谓之禾。齐氏要术引记胜之书曰:黍,忌丑,又曰黍,长于已,壮于酉,生于戍,老于亥,死于丑,恶于丙午,忌于丑寅卯,按黍,即糜之种也。
上米谷,中品三种,旧二种,大小豆为二,无粟米黍米,今增。

白话文翻译:

中品·米谷部·黍米

黍米味道甘甜,性温。主要功效是益气补中,但食用过多会导致体内热量增加,让人感到烦躁(《大观本》中此句为黑字,据《吴普》补充)。

《吴普》中说:黍,神农认为它味甘,无毒,七月采收,阴干,有补益中气的作用。(引自《御览》)

《说文解字》中提到:黍,属于禾类且具有粘性,因为在大暑时节种植,所以称为黍。孔子说:黍可以用来酿酒,因为禾类作物进入水中可以发酵。《广雅》中提到:粢、黍、稻,它们的穗称为禾。《齐氏要术》引用《记胜之书》说:黍,忌讳丑日,又说黍在巳日生长,在酉日壮大,在戌日成熟,在亥日衰老,在丑日死亡,忌讳丙午日,丑、寅、卯日也需避忌。黍是糜类作物的一种。

在《神农本草经》的米谷部中,中品共有三种,旧版本中只有两种,大、小豆为两种,没有粟米和黍米,现在新增了黍米。

解释:

  1. 黍米的性味与功效
    黍米味甘,性温,主要功效是补益中气,增强体质。但过量食用会导致体内热量增加,可能引起烦躁等不适。

  2. 黍米的采收与处理
    黍米在七月采收,采收后需要阴干保存,以保持其药效。

  3. 黍米的种植与特性
    黍属于禾类作物,具有粘性,因其在大暑时节种植而得名。黍可以用来酿酒,因为禾类作物在发酵过程中可以产生酒。

  4. 黍米的生长周期与禁忌
    黍的生长周期与特定的日子有关,如巳日生长、酉日壮大等。同时,黍在种植和食用时有一些忌讳,如丑日、丙午日等不宜种植或食用。

  5. 黍米的分类与增补
    在《神农本草经》的米谷部中,黍米原本未被列入,后来被新增为中品之一,与粟米一起补充了原有的米谷分类。

总结:

黍米是一种具有补益作用的谷物,性温味甘,适合补中益气,但需适量食用,避免过量导致体内热量增加。黍米的种植、采收和食用都有一定的讲究,尤其需要注意其生长周期和忌讳。在《神农本草经》中,黍米作为新增的中品,进一步丰富了米谷部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