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品·草部·牡丹
味苦辛寒。
主寒热,中风,瘈疭,痉,惊痫,邪气,除症坚,淤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创。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
《吴普》曰:牡丹,神农岐伯辛,李氏小寒,雷公桐君苦无毒,黄帝苦有毒,叶如蓬相植,根如柏,黑中有核,二月采,八月采,日干,人食之,轻身益寿。(《御览》)
《名医》曰:生巴郡及汉中,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案《广雅》云:白术,牡丹也。《范子计然》云:牡丹出汉中河内,赤色者亦善。
白话文翻译:
牡丹,味道苦、辛,性寒。
主要治疗寒热症状、中风、抽搐、痉挛、惊痫、邪气,能够消除体内肿块和淤血,尤其是淤血滞留在肠胃的情况,还能安和五脏,治疗痈疮。
牡丹的别名叫“鹿韭”或“鼠姑”,生长在山谷中。
《吴普》中提到:
根据神农和岐伯的说法,牡丹味辛;李氏认为它性小寒;雷公和桐君认为它味苦且无毒;黄帝则认为它味苦且有毒。
牡丹的叶子像蓬草一样排列,根部像柏树,根部黑色且中间有核。
采摘时间在二月和八月,晒干后食用,可以让人身体轻盈,延年益寿。(引自《御览》)
《名医》中提到:
牡丹生长在巴郡和汉中地区,二月和八月采挖根部,阴干后使用。
《广雅》中提到:
白术就是牡丹。
《范子计然》中提到:
牡丹产自汉中和河内地区,红色的牡丹品质较好。
解释:
性味与功效:
牡丹味苦、辛,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安和五脏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寒热、中风、抽搐、痉挛、惊痫等病症,还能消除体内肿块和淤血,尤其对肠胃淤血有显著效果。此外,它还能治疗痈疮。别名与产地:
牡丹的别名叫“鹿韭”或“鼠姑”,生长在山谷中。
主要产地包括巴郡(今四川东部)、汉中(今陕西南部)和河内(今河南北部)。采摘与炮制:
牡丹的根部在二月和八月采挖,阴干后使用。
晒干后的牡丹可以食用,据说有轻身延寿的效果。古代文献记载:
- 《吴普》记载了不同医家对牡丹性味的看法,并描述了其形态特征。
- 《名医》补充了牡丹的产地和采摘时间。
- 《广雅》提到白术就是牡丹,这可能是一种古代的分类或命名方式。
- 《范子计然》提到红色牡丹品质较好,说明古人已注意到牡丹的品种差异。
- 《吴普》记载了不同医家对牡丹性味的看法,并描述了其形态特征。
现代认识:
现代中医认为牡丹皮(牡丹的根皮)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热病、血瘀、痛经等病症。
牡丹的药用价值在古代已被广泛认可,且其形态特征和采摘方法也被详细记录。
总结:
《神农本草经》中关于牡丹的记载,反映了古代医家对其性味、功效、产地、采摘及炮制的深刻认识。牡丹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至今仍在中医临床中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