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品·草部·知母
味苦寒。
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一名蚳母,一名连母,一名野蓼,一名地参,一名水参,一名水浚,一名货母,一名蝭母。生川谷。
《吴普》曰:知母,神农桐君无毒,补不足益气。(《御览》引云:一名提母)
《名医》曰:一名女雷,一名女理,一名儿草,一名鹿列,一名韭蓬,一名儿踵草,一名东根,一名水须,一名沈燔,一名薅,生河内,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案《说文》云:芪,芪母也。荨,苋藩也,或从爻作薅。《广雅》云:芪母儿踵,东根也。《尔雅》云:薅,莐藩。郭璞云:生山上,叶如韭,一曰蝭母。《范子计然》云:蝭母,出三辅,黄白者善。玉篇作(上艹下是)母。

白话文翻译

知母,味道苦,性寒。主要功效是治疗消渴(糖尿病)、热症、消除邪气,缓解肢体浮肿,利水,补益虚弱,增加气力。知母还有多个别名,如蚳母、连母、野蓼、地参、水参、水浚、货母、蝭母等。它生长在山川河谷地带。

根据《吴普》的记载,知母在神农和桐君的记载中是无毒的,具有补益虚弱、增加气力的功效。《御览》中还提到知母的另一个别名是提母。

《名医》中提到,知母还有女雷、女理、儿草、鹿列、韭蓬、儿踵草、东根、水须、沈燔、薅等别名。它生长在河内地区,通常在二月和八月采挖根部,晒干备用。

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芪就是芪母,荨则是苋藩,有时也写作薅。《广雅》中提到,芪母、儿踵、东根都是知母的别名。《尔雅》中提到,薅就是莐藩。郭璞注释说,薅生长在山上,叶子像韭菜,也有人称之为蝭母。《范子计然》中提到,蝭母产自三辅地区,颜色黄白的品质较好。《玉篇》中将知母写作(上艹下是)母。

解释

这段内容主要介绍了知母的性味、功效、别名、生长环境以及采挖时间等信息。知母是一种中药材,性寒味苦,主要用于治疗消渴(糖尿病)、热症、浮肿等病症,同时具有补益虚弱、增加气力的功效。知母有多个别名,反映了它在不同地区和文化中的称呼。它生长在山川河谷地带,通常在二月和八月采挖根部,晒干后入药。

这段内容还引用了古代文献如《吴普》、《名医》、《说文解字》、《广雅》、《尔雅》、《范子计然》和《玉篇》等,进一步解释了知母的别名和特性,展示了知母在古代医药文献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