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品·草部·芍药
味苦平。
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艺文类聚引云:一名白术,《大观本》,作黑字)。生川谷及丘陵。
《吴普》曰:芍药,神农苦,桐君甘,无毒,岐伯咸。李氏小寒,雷公酸,一名甘积,一名解仓,一名诞,一名余容,一名白术,三月三日采。(《御览》)
《名医》曰:一名白术,一名余容,一名犁食,一名解食,一名铤,生中岳,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案《广雅》云:挛夷,芍药也。白术、牡丹也。北山经云:绣山其草多芍药。郭璞云:芍药一名辛夷,亦香草属。《毛诗》云:赠之以芍药。《传》云:芍药,香草。《范子计然》云:芍药出三辅。崔豹古今注云:芍药有三种,有草芍药,有木芍药,木有花,大而色深,俗呼为牡丹,非也。又云:一名可离。
白话文翻译:
中品·草部·芍药
芍药味道苦,性平。主要功效是治疗邪气引起的腹痛,消除血痹,破除坚积的寒热症状,治疗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艺文类聚》引文说:芍药又名白术,《大观本》中“白术”二字为黑字)。芍药生长在山川谷地和丘陵地带。
《吴普》记载:芍药,神农认为它味道苦,桐君认为它味道甘,无毒,岐伯认为它味道咸。李氏认为它性小寒,雷公认为它味道酸。芍药又名甘积、解仓、诞、余容、白术,采摘时间在三月三日。(《御览》)
《名医》记载:芍药又名白术、余容、犁食、解食、铤,生长在中岳(嵩山),采摘时间在二月和八月,采摘根部后晒干。
《广雅》记载:挛夷就是芍药。白术就是牡丹。《北山经》记载:绣山上有许多芍药。郭璞注释说:芍药又名辛夷,也是一种香草。《毛诗》记载:赠送芍药。《传》解释说:芍药是香草。《范子计然》记载:芍药产自三辅地区。崔豹的《古今注》记载:芍药有三种,分别是草芍药和木芍药,木芍药有花,花朵大且颜色深,俗称为牡丹,但实际上不是牡丹。芍药又名可离。
解释:
性味归经:芍药味苦,性平,具有多种药用功效,主要作用于肝、脾经。
功效主治:
- 邪气腹痛:芍药可以治疗因邪气(外邪或内邪)引起的腹痛。
- 除血痹:芍药能够消除血痹,即因气血不畅引起的疼痛或麻木。
- 破坚积寒热:芍药可以破除体内积聚的寒热症状,帮助调节体温。
- 疝瘕:芍药可以治疗疝气和瘕症(指腹内结块的病症)。
- 止痛:芍药具有镇痛作用。
- 利小便:芍药可以促进排尿,帮助排除体内多余水分。
- 益气:芍药可以补益气血,增强体质。
- 邪气腹痛:芍药可以治疗因邪气(外邪或内邪)引起的腹痛。
别名:芍药有多种别名,如白术、余容、甘积、解仓、诞、可离等,说明它在不同地区或文献中有不同的称呼。
生长环境:芍药主要生长在山川谷地和丘陵地带,采摘时间多在二月、三月和八月。
历史记载:芍药在古代文献中多次被提及,表明它在中医药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古代医家对芍药的性味、功效、采摘时间等都有详细的记载。
种类区分:芍药有草芍药和木芍药之分,木芍药花朵大且颜色深,常被误认为是牡丹,但实际上两者是不同的植物。
总结:
芍药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药用功效,尤其在治疗腹痛、血痹、疝瘕等方面有显著效果。它在古代文献中有多种别名和记载,表明其在中医药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