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品·草部·蜀羊泉
味苦微寒。
主头秃恶创,热气,疥搔,痂癣虫,疗龋齿。生川谷。
《名医》曰:一名羊泉,一名饴,生蜀郡。
案《广雅》云:桼姑,艾但鹿何,泽也。《唐本》注云:此草,一名漆姑。

白话文翻译:

蜀羊泉,味道苦,性微寒。主要用于治疗头秃、恶疮、发热、疥疮、痂癣和寄生虫等病症,还可以治疗龋齿。它生长在山川和谷地中。

《名医》中提到,蜀羊泉又被称为羊泉或饴,主要生长在蜀郡(今四川一带)。

根据《广雅》的记载,蜀羊泉也被称为桼姑、艾但鹿何或泽。《唐本》注解说,这种草还有一个名字叫漆姑。

解释:

  1. 性味与功效:蜀羊泉味苦,性微寒。苦味通常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而寒性则有助于降火、凉血。因此,蜀羊泉主要用于治疗与热毒相关的皮肤病,如头秃、恶疮、疥疮、痂癣等。此外,它还能治疗龋齿,可能是因为其具有抗菌或消炎的作用。

  2. 生长环境:蜀羊泉生长在山川和谷地中,说明它喜欢湿润、阴凉的环境。

  3. 别名:蜀羊泉有多个别名,如羊泉、饴、桼姑、艾但鹿何、泽、漆姑等。这些别名可能反映了不同地区或不同医家对这种草药的称呼。

  4. 历史记载:《名医》和《广雅》等古代文献对蜀羊泉有详细的记载,说明它在古代中医药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总结:

蜀羊泉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治疗皮肤病和龋齿功效的中草药,主要生长在四川一带的山川谷地中。它在古代中医药文献中有多种别名,反映了其在不同地区和医家中的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