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品·草部·麻黄
味苦温。
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一名龙沙。
《吴普》曰:麻黄一名卑相,一名卑坚,神农雷公苦无毒,扁鹊酸无毒,李氏平,或生河东,四月,立秋采(《御览》)。
《名医》曰:一名卑相,一名卑盐,生晋地及河东,立秋采茎,阴干今青。
案《广雅》云:龙沙,麻黄也。麻黄茎,狗骨也。《范子计然》云:麻黄出汉中三辅。
白话文翻译:
麻黄,味道苦,性温。主要治疗中风、伤寒引起的头痛、温疟,能够发散表邪,促使出汗,祛除邪热之气,止咳平喘,消除寒热症状,化解坚硬的肿块和积聚。它还有一个别名叫“龙沙”。
《吴普》中记载:麻黄也被称为“卑相”或“卑坚”。神农和雷公认为它味苦,无毒;扁鹊认为它味酸,无毒;李氏则认为它性平。麻黄可能生长在河东地区,通常在四月或立秋时采集。
《名医》中提到:麻黄也被称为“卑相”或“卑盐”,主要生长在晋地和河东地区。立秋时采集其茎部,阴干后呈青色。
《广雅》中提到:龙沙就是麻黄,麻黄的茎部被称为“狗骨”。《范子计然》中提到:麻黄产自汉中和三辅地区。
解释:
性味与功效:麻黄味苦,性温,具有发散表邪、发汗解表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发热、咳嗽等症状。它还能祛除体内的邪热之气,缓解寒热交替的症状,并且有助于化解体内的肿块和积聚。
别名:麻黄有多个别名,如“龙沙”、“卑相”、“卑坚”、“卑盐”等,这些别名反映了不同医家或文献对麻黄的称呼。
产地与采集:麻黄主要生长在晋地、河东、汉中和三辅地区。采集时间通常在四月或立秋时节,采集后需要阴干处理,使其保持青色。
历史记载:不同医家对麻黄的性味有不同的看法,如神农和雷公认为它味苦、无毒,扁鹊认为它味酸、无毒,李氏则认为它性平。这些记载反映了古代医家对麻黄药性的不同认识。
应用:麻黄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咳嗽、哮喘等症状,尤其是当患者出现无汗、头痛、发热等表实证时,麻黄常作为发汗解表的主要药物。
总结:
麻黄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发散风寒、发汗解表、止咳平喘等功效。它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中品,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各种症状。不同医家对其性味有不同的认识,但其主要功效和应用在中医临床中得到了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