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品·虫鱼部·石龙子
味咸寒。
主五癃邪,结气,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一名蜥易。生川谷。
《吴普》曰:石龙子,一名守宫,一名石蜴,一名石龙子,(《御览》)。
《名医》曰:一名山龙子,一名守宫,一石石蜴,生平阳及荆山石间,五月取着石上令干。
案《说文》云:蜥、虫之蜥易也,易,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蝘在壁曰蝘蜓,在草曰蜥易,或作蝘,蚖、荣蚖蛇,医以注鸣者。《广雅》云:蛤蚧,(口卢)(虫厘),蚵(虫龙),蜥蜴也。《尔雅》云:蝾螈,蜥蜴,蜥蜴,蝘蜓,蝘蜓,守宫也。
《毛诗》云:胡为虺蜴,《传》云蜴,螈也。陆玑云:虺蜴,一名蝾螈,蜴也,或谓之蛇医,如蜥蜴,青绿色,大如指,形状可恶。方言云:守宫,秦晋西夏谓之守宫,或谓之(口卢)蜥(虫厘),或谓之蜥易,其在泽中者,谓之易锡,南楚谓之蛇医,或谓之蝾螈,东齐,海岱谓之蝾螈,北燕谓之祝蜓,桂林之中,守宫大者而能鸣,谓之蛤蚧。
白话文翻译:
石龙子,味道咸,性寒。主要治疗五种癃闭(小便不通)、邪气郁结、石淋(尿路结石)、下血(便血或尿血),并有利尿通便的作用。又名蜥易,生长在山川谷地中。
《吴普》记载:石龙子,又名守宫、石蜴、石龙子。
《名医》记载:石龙子,又名山龙子、守宫、石蜴,生长在平阳和荆山的石缝中,五月采集后放在石头上晾干。
《说文解字》解释:蜥,是虫类中的蜥易;易,指的是蜥易、蝘蜓、守宫,都是象形字。蝘蜓在墙壁上叫蝘蜓,在草丛中叫蜥易,有时也写作蝘、蚖、荣蚖蛇,医家认为它们以叫声来辨别。
《广雅》解释:蛤蚧、(口卢)(虫厘)、蚵(虫龙)都是蜥蜴。
《尔雅》解释:蝾螈、蜥蜴、蝘蜓、守宫都是同一种动物。
《毛诗》记载:“胡为虺蜴”,《传》解释:蜴就是螈。陆玑说:虺蜴,又名蝾螈、蜴,也有人称之为蛇医,形状像蜥蜴,青绿色,大小如手指,外形丑陋。
《方言》记载:守宫,在秦、晋、西夏地区被称为守宫,或称为(口卢)蜥(虫厘),或称为蜥易。在沼泽中的,称为易锡。在南楚地区,被称为蛇医或蝾螈。在东齐、海岱地区,被称为蝾螈。在北燕地区,被称为祝蜓。在桂林地区,守宫体型较大且能鸣叫,被称为蛤蚧。
解释: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石龙子的药用价值、别名、生长环境以及在不同文献和方言中的称呼。石龙子是一种蜥蜴类动物,中医认为它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小便不通、尿路结石、便血等症状。此外,文中还详细描述了石龙子在不同地区的称呼和形态特征,反映了古代对这类动物的观察和分类。
总结:
石龙子是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蜥蜴类动物,中医认为它可以治疗多种泌尿系统疾病。文中通过引用多种古籍和方言,详细介绍了石龙子的别名、生长环境和形态特征,展示了古代对这类动物的丰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