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品·虫鱼部·蜚虻
味苦微寒。
主逐淤血,破下血积坚痞症瘕,寒热,通利血脉及九窍。生川谷。
《名医》曰:生江夏,五月取,腹有血者良。
白话文翻译:
蜚虻,味道苦,性微寒。
主要功效是促进淤血的排出,能够化解下腹部的血块、硬块和肿块,治疗寒热症状,疏通血脉和九窍(指人体的九个重要孔窍,如眼、耳、鼻、口等)。它生长在山川河谷中。
《名医》中提到:蜚虻生长在江夏地区,五月时采集,腹部有血的蜚虻品质较好。
解释:
味苦微寒:蜚虻的药性偏寒,味道苦。在中医理论中,苦味通常与清热解毒、燥湿等功效相关,而寒性则有助于清热、凉血。
主逐淤血,破下血积坚痞症瘕:蜚虻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淤血的排出,能够化解下腹部的血块、硬块和肿块。这些症状通常与血液循环不畅、血瘀有关,蜚虻通过活血化瘀来改善这些症状。
寒热:蜚虻可以治疗寒热症状,即身体忽冷忽热的症状,通常与体内气血不调有关。
通利血脉及九窍:蜚虻能够疏通血脉,使气血运行顺畅,同时也有助于疏通九窍,即眼、耳、鼻、口等孔窍,改善这些部位的功能。
生川谷:蜚虻生长在山川河谷中,说明它的生长环境与自然山川有关。
《名医》曰:生江夏,五月取,腹有血者良:根据《名医》的记载,蜚虻生长在江夏地区,五月时采集,腹部有血的蜚虻品质较好。这可能意味着腹部有血的蜚虻药效更强。
总结:
蜚虻是一种具有活血化瘀、疏通血脉、治疗寒热症状的中药材,主要适用于血瘀引起的各种症状。它的药性偏寒,味道苦,生长在山川河谷中,五月时采集的蜚虻品质较好,尤其是腹部有血的蜚虻药效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