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部·彼子
味甘温。
主腹中邪气,去三虫,蛇螫,蛊毒,鬼注,伏尸。生山谷(旧在《唐本》退中)。
《名医》曰:生永昌。
案陶宏景云:方家从来无用此者,古今诸医,及药家子不复识,又一名熊子,不知其形何类也,掌禹锡云:树似杉子如槟榔。本经虫部云:彼子。
苏注云:彼字合从木。《尔雅》云:彼一名棑。
白话文翻译:
其它部·彼子
味甘,性温。
主治腹中的邪气,能驱除三虫(寄生虫),治疗蛇咬伤、蛊毒、鬼注(古代指某些不明原因的疾病)、伏尸(古代指某些严重的疾病)。生长在山谷中(旧版《唐本草》中将其归为退中类)。
《名医别录》记载:生于永昌(今云南保山一带)。
陶弘景说:方剂学家从未使用过此药,古今的医生和药学家都不再认识它。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熊子”,但不知道它的形状是什么样子。掌禹锡说:树像杉树,果实像槟榔。《神农本草经》的虫部中提到“彼子”。
苏注说:“彼”字应该从“木”部。《尔雅》中说:“彼”又名“棑”。
解释:
性味与功效:彼子味甘,性温,具有温中散寒、驱虫解毒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腹中的邪气(如寒邪、湿邪等),驱除寄生虫,治疗蛇咬伤、蛊毒(古代指某些毒物或邪气引起的疾病)、鬼注(不明原因的疾病)和伏尸(严重的疾病)。
生长环境:彼子生长在山谷中,具体产地为永昌(今云南保山一带)。
历史与认知:陶弘景提到,彼子在古代方剂中并未被使用,且当时的医生和药学家对其已经不再认识。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熊子”,但具体形态不详。掌禹锡描述其树像杉树,果实像槟榔。
文字考证:苏注认为“彼”字应该从“木”部,即“棑”,这与《尔雅》中的记载一致。
总结:
彼子是一种古代记载的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驱虫解毒的功效,但由于历史原因,其具体形态和使用方法已经失传。现代中医对其认知较少,更多是作为一种古代文献中的记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