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刺水热穴论
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
歧伯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歧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
曰:“肾者牝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于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玄府者,汗孔也。”
帝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
歧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凡五十七穴者,皆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
帝曰:“春取络脉分肉何也?”
曰:“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
帝曰:“夏取盛经分腠何也?”
曰:“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流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阳脉也。”
帝曰:“秋取经俞何也?”
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
帝曰:“冬取井荥何也?”
曰:“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气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荥以实阳气。故曰:「冬取井荥,春不鼽衄。」此之谓也。”
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愿闻其处,因闻其意。”
歧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云门、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五脏俞旁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
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
歧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
白话文翻译
卷一·刺水热穴论
黄帝问道:“少阴经为什么主管肾脏?肾脏为什么主管水?”
岐伯回答:“肾脏是至阴之脏;至阴就是盛水的意思;肺是太阴之脏;少阴是冬天的经脉。所以水的根本在肾脏,末端在肺脏,两者都是积水的源头。”
黄帝问:“肾脏为什么能聚集水而导致疾病?”
岐伯回答:“肾脏是胃的关口,关口功能失常,就会聚集水而形成水肿。水气上下溢于皮肤,就会形成浮肿。浮肿就是水聚集而导致的疾病。”
黄帝问:“所有的水肿都起源于肾脏吗?”
岐伯回答:“肾脏是阴脏,地气上升属于肾脏,产生水液,所以称为至阴。如果过度劳累,肾汗会排出,肾汗遇到风邪,既不能进入脏腑,也不能排出体外,停留在毛孔中,行走于皮肤里,传导致浮肿,根源在肾脏,这种病叫做‘风水’。所谓的‘玄府’,就是汗孔。”
黄帝问:“治疗水肿的五十七个穴位,是主管什么的?”
岐伯回答:“肾脏有五十七个穴位,是阴气聚集的地方,水从这里出入。臀部上方有五条经脉,每条经脉有五个穴位,这些是肾俞穴,所以水病在下表现为浮肿和大腹,在上表现为喘息和呼吸困难,不能平卧,这是标本都病了。肺主喘息,肾主水肿,肺气逆乱导致不能平卧,两者相互影响,水气停留其中。大腿前方的两条经脉,每条有五个穴位,这是肾的通道,三阴经在这里交汇于脚部。脚踝上方的一条经脉有六个穴位,这是肾脉下行的地方,叫做‘太冲’。这五十七个穴位都是脏腑的阴络,水气停留的地方。”
黄帝问:“春天为什么取络脉和分肉之间的穴位?”
岐伯回答:“春天是木气开始主事,肝气开始生发,肝气急,风邪快,经脉通常较深,气较少,不能深入,所以取络脉和分肉之间的穴位。”
黄帝问:“夏天为什么取盛经和分腠之间的穴位?”
岐伯回答:“夏天是火气开始主事,心气开始增长,脉瘦气弱,阳气外溢,热邪熏蒸分腠,内至于经脉,所以取盛经和分腠之间的穴位,邪气停留在浅表,所以病容易去除。所谓的‘盛经’,就是阳脉。”
黄帝问:“秋天为什么取经俞穴?”
岐伯回答:“秋天是金气开始主事,肺气开始收敛,金气胜火气,阳气在合穴,阴气初胜,湿气侵入身体,阴气未盛,不能深入,所以取俞穴以泻阴邪,取合穴以虚阳邪,阳气开始衰退,所以取合穴。”
黄帝问:“冬天为什么取井穴和荥穴?”
岐伯回答:“冬天是水气开始主事,肾气封闭,阳气衰少,阴气强盛,太阳经伏沉,阳气离去,所以取井穴以降阴逆,取荥穴以实阳气。所以说:‘冬天取井荥穴,春天就不会流鼻血。’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问:“您说治疗热病有五十九个穴位,请问这些穴位在哪里?以及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岐伯回答:“头上有五行,每行有五个穴位,用来泻除诸阳经的热逆。大杼、膺俞、缺盆、背俞,这八个穴位,用来泻除胸中的热;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这八个穴位,用来泻除胃中的热;云门、髃骨、委中、髓空,这八个穴位,用来泻除四肢的热;五脏俞旁各五个穴位,这十个穴位,用来泻除五脏的热。这五十九个穴位,都是治疗热病的关键。”
黄帝问:“人受寒后为什么会转化为热病?”
岐伯回答:“寒邪过盛,就会产生热。”
解释
这篇文章主要讨论了水病和热病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疗方法,特别是通过针灸穴位来调节身体的水液代谢和热邪。
水病的根源在肾脏:肾脏是水液代谢的关键,肾脏功能失常会导致水液积聚,形成水肿。水肿的表现为浮肿、喘息、呼吸困难等。
风水的形成:过度劳累导致肾汗排出,遇到风邪后停留在毛孔中,形成水肿,这种病称为“风水”。
治疗水肿的穴位:有五十七个穴位与肾脏相关,这些穴位是阴气聚集的地方,水从这里出入。通过这些穴位可以调节水液代谢,治疗水肿。
季节与针灸治疗:不同季节,人体的气机不同,因此针灸治疗的穴位和方法也不同。春天取络脉和分肉之间的穴位,夏天取盛经和分腠之间的穴位,秋天取经俞穴,冬天取井穴和荥穴。
治疗热病的穴位:有五十九个穴位与热病相关,这些穴位分布在头部、胸部、胃部、四肢和五脏,通过这些穴位可以泻除热邪,治疗热病。
寒邪转化为热病:寒邪过盛会导致体内阳气被郁,从而产生热病。
这篇文章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水液代谢来治疗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