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刺齐论
黄帝问曰:“愿闻刺浅深之分?”
歧伯曰:“刺骨无伤筋者,针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无伤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肉无伤脉者,至脉而去,不及肉也;刺脉无伤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脉也。所谓刺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入皮中,无伤肉也;刺肉无伤筋者,过肉中筋也;刺筋无伤骨者,过筋中骨也。此之谓反也。”

白话文翻译:

黄帝问道:“我想了解针刺时深浅的区别。”

岐伯回答说:“针刺到骨头时不要伤害到筋,针只到达筋部就停止,不深入到骨头;针刺到筋时不要伤害到肉,针只到达肉部就停止,不深入到筋;针刺到肉时不要伤害到脉,针只到达脉部就停止,不深入到肉;针刺到脉时不要伤害到皮,针只到达皮部就停止,不深入到脉。所谓针刺到皮时不要伤害到肉,是指病在皮中,针只刺入皮中,不要伤害到肉;针刺到肉时不要伤害到筋,是指针穿过肉到达筋;针刺到筋时不要伤害到骨头,是指针穿过筋到达骨头。这些都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

解释: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针灸时如何根据病位的深浅来调整针刺的深度,以达到治疗效果而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岐伯的回答强调了针刺的精确性,即针尖应准确到达病位,但不应超过病位,以免伤及健康的组织。

  1. 刺骨无伤筋:当病位在骨时,针应只到达筋部,不深入到骨,以免伤及筋。
  2. 刺筋无伤肉:当病位在筋时,针应只到达肉部,不深入到筋,以免伤及肉。
  3. 刺肉无伤脉:当病位在肉时,针应只到达脉部,不深入到肉,以免伤及脉。
  4. 刺脉无伤皮:当病位在脉时,针应只到达皮部,不深入到脉,以免伤及皮。
  5. 刺皮无伤肉:当病位在皮时,针应只刺入皮中,不要伤害到肉。
  6. 刺肉无伤筋:当针穿过肉到达筋时,不要伤害到筋。
  7. 刺筋无伤骨:当针穿过筋到达骨头时,不要伤害到骨头。

这些原则强调了针灸治疗中的精准性和对患者安全的重视,确保在治疗过程中不造成额外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