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巨刺论
巨刺刺经脉,缪刺刺络脉,所以别也。
歧伯曰:“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则巨刺之。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手足阴阳流注论歧伯曰:“凡人两手足,各有三阴脉、三阳脉,以合为十二经也。手之三阴,从胸走至手,手之三阳,从手走至头;足之三阳,从头下走至足,足之三阴,从足上走入腹。络脉传注,周流不息,故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其气常以平旦为纪,以漏水下百刻,昼夜流行,与天同度,终而复始也。
络脉者,本经之旁支而别出,以联络于十二经者也。本经之脉,由络脉而交他经,他经之交,亦由是焉,传注周流,无有停息也。夫十二经之有络脉,犹江汉之有沱潜也;络脉之传注于他经,犹沱潜之旁导于他水也。是以手太阴之支者,从腕后出次指端,而交于手阳明;手阳明之支者,从缺盆上侠口鼻,而交于足阳明;足阳明之支者,别跗上,出大指端,而交于足太阴;足太阴之支者,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而交于手少阴;手少阴则直自本经少冲穴,而交于手太阳,不假支授,盖君者,出令者也。手太阳之支者,别颊上至目内眦,而交于足太阳;足太阳之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合腘中,下至小指外侧端,而交于足少阴。足少阴之支者,从肺出注胸中,而交于手厥阴;手厥阴之支者,从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于手少阳;手少阳之支者,从耳后出至目锐眦,而交于足少阳;足少阳之支者,从跗上入大趾爪甲出三毛,而交于足厥阴;足厥阴之支者,从肝别贯膈上注肺,而交于手太阴也。自寅时起,一昼夜,人之荣卫,则以五十度周于身,气行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运行血气,流通阴阳,昼夜流行,与天同度,终而复始也。”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卷一·巨刺论
巨刺是针刺经脉的方法,缪刺是针刺络脉的方法,二者有所区别。
歧伯说:“如果疼痛在左侧,但右侧的脉象出现异常,就要用巨刺法治疗。邪气侵入经脉,左侧邪气盛则右侧发病,右侧邪气盛则左侧发病,也有邪气转移的情况,左侧疼痛未愈,右侧脉象已经出现异常,这种情况下,必须用巨刺法,一定要刺中经脉,而不是络脉。”
手足阴阳流注论
歧伯说:“人的双手和双脚各有三条阴脉和三条阳脉,合起来就是十二经脉。手的三条阴脉从胸部走向手,手的三条阳脉从手走向头部;足的三条阳脉从头部走向足,足的三条阴脉从足走向腹部。络脉的传注,周流不息,所以经脉是运行气血,沟通阴阳,滋养身体的。气血从中焦开始,注入手太阴、阳明,阳明注入足阳明、太阴,太阴注入手少阴、太阳,太阳注入足太阳、少阴,少阴注入手心主、少阳,少阳注入足少阳、厥阴,厥阴再回到手太阴。气血的运行以平旦(清晨)为起点,以漏水下百刻(古代计时方法)为周期,昼夜流行,与天地的运行规律相同,周而复始。
络脉是经脉的旁支,分出后连接十二经脉。本经的脉通过络脉与其他经脉相交,其他经脉的相交也是通过络脉,传注周流,没有停息。十二经脉有络脉,就像长江和汉水有沱江和潜江一样;络脉传注到其他经脉,就像沱江和潜江旁导到其他河流一样。因此,手太阴的支脉从腕后出次指端,与手阳明相交;手阳明的支脉从缺盆上侠口鼻,与足阳明相交;足阳明的支脉从跗上出大指端,与足太阴相交;足太阴的支脉从胃别上膈注心中,与手少阴相交;手少阴则直接从本经的少冲穴,与手太阳相交,不需要支脉的帮助,因为君主是出令的。手太阳的支脉从颊上至目内眦,与足太阳相交;足太阳的支脉从膊内左右别下合腘中,下至小指外侧端,与足少阴相交。足少阴的支脉从肺出注胸中,与手厥阴相交;手厥阴的支脉从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与手少阳相交;手少阳的支脉从耳后出至目锐眦,与足少阳相交;足少阳的支脉从跗上入大趾爪甲出三毛,与足厥阴相交;足厥阴的支脉从肝别贯膈上注肺,与手太阴相交。从寅时(凌晨3-5点)开始,一昼夜,人的荣卫(气血)以五十度周于身,气行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运行气血,流通阴阳,昼夜流行,与天地的运行规律相同,周而复始。”
解释
巨刺与缪刺的区别:巨刺是针对经脉的针刺方法,主要用于治疗疼痛在身体一侧但脉象异常在另一侧的情况。缪刺则是针对络脉的针刺方法,用于治疗络脉病变。
经脉与络脉的关系: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络脉是经脉的旁支,连接十二经脉,使气血能够周流不息。
气血运行的规律:气血从中焦开始,按照一定的顺序在十二经脉中循环,昼夜不停,与天地的运行规律相同。
络脉的传注:络脉通过连接不同的经脉,使气血能够在全身各处流通,就像河流的支流一样。
气血运行的周期:气血的运行以平旦为起点,昼夜循环五十次,气行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通过这些内容,可以了解到中医针灸理论中经脉、络脉、气血运行的复杂关系及其在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