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经刺论
歧伯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白话文翻译:
歧伯说:“外邪侵入人体时,首先会停留在皮肤和毛发上。如果邪气不散去,就会进一步深入到细小的孙脉中;如果仍然不散去,就会进入络脉;再继续深入,就会进入经脉,并与五脏相连,最终扩散到肠胃。当阴阳两气都受到邪气的影响时,五脏就会受到伤害。这就是邪气从皮肤和毛发开始侵入,最终影响到五脏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治疗应当针对经脉进行。针刺的方法是,首先要观察经脉的走向,仔细触摸并确定其位置,然后判断其虚实状态并进行调理。如果经脉不调和,就用经刺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果经脉气盛,就用泻法;如果经脉气虚,就用补法;如果经脉既不盛也不虚,就根据经脉本身的特点进行治疗。”
解释: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外邪侵入人体的路径以及相应的针刺治疗方法。具体内容包括:
邪气侵入的路径:邪气首先停留在皮肤和毛发,然后逐步深入到孙脉、络脉、经脉,最终影响到五脏和肠胃。这一过程说明了邪气从外到内、由浅入深的传播方式。
治疗原则:治疗应当针对经脉进行,因为经脉是连接内外、沟通脏腑的重要通道。
针刺方法:
- 观察经脉:首先需要观察经脉的走向和位置。
- 判断虚实:通过触摸和诊断,判断经脉的虚实状态。
- 调理经脉:根据经脉的虚实状态,选择适当的针刺方法。
- 盛则泻之:如果经脉气盛,说明邪气过盛,需要用泻法来祛除邪气。
- 虚则补之:如果经脉气虚,说明正气不足,需要用补法来增强正气。
-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如果经脉既不盛也不虚,说明经脉本身没有明显的异常,可以根据经脉本身的特点进行治疗。
- 盛则泻之:如果经脉气盛,说明邪气过盛,需要用泻法来祛除邪气。
- 观察经脉:首先需要观察经脉的走向和位置。
这段文字强调了针刺治疗中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体现了中医治疗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