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五脏募穴(聚英)
中府(肺募)巨阙(心募)期门(肝募)章门(脾募)京门(肾募)
按《难经》云:“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腹曰阴,募皆在腹)。”
东垣曰:“凡治腹之募,皆为原气不足,从阴引阳,勿误也。”又曰:“六淫客邪,及上热下寒,筋骨皮肉血脉之病,错取于胃之合及诸腹之募者,必危。”
五脏俞穴:(俞,犹委输之输,言经气由此而输于彼也。)
肺俞(三椎下各开寸半。)心俞(五椎下各开寸半。)肝俞(九椎下各开寸半。)脾俞(十三椎下各开寸半。)肾俞(十四椎下各开寸半。)
按《难经》云:“阴病行阳,故令俞在阳(背曰阳,俞皆在背)。”
东垣曰:“天外风寒之邪,乘中而入。在人之背上,腑俞脏俞,是人之受天外风邪。亦有二说。中于阳则流于经,此病始于外寒,终归外热,收治风寒之邪,治其各脏之俞。”
白话文翻译:
卷七·五脏募穴(聚英)
中府(肺的募穴)、巨阙(心的募穴)、期门(肝的募穴)、章门(脾的募穴)、京门(肾的募穴)。
根据《难经》的说法:“阳病行于阴,所以募穴位于阴部(腹部称为阴,募穴都在腹部)。”
东垣(李东垣)说:“凡是治疗腹部的募穴,都是因为原气不足,从阴引阳,不要弄错了。”他还说:“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以及上热下寒、筋骨皮肉血脉的疾病,如果错误地取胃的合穴或腹部的募穴治疗,必然会导致危险。”
五脏俞穴:
俞穴,就像委输的输,意思是经气从这里输送到那里。
肺俞(第三椎下,左右各开一寸半)、心俞(第五椎下,左右各开一寸半)、肝俞(第九椎下,左右各开一寸半)、脾俞(第十三椎下,左右各开一寸半)、肾俞(第十四椎下,左右各开一寸半)。
根据《难经》的说法:“阴病行于阳,所以俞穴位于阳部(背部称为阳,俞穴都在背部)。”
东垣说:“天外的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在人的背上,腑俞和脏俞是人受天外风邪的地方。也有两种说法:中于阳则流于经,这种病始于外寒,最终归于外热,治疗风寒之邪,要治各脏的俞穴。”
解释:
募穴与俞穴的概念:
- 募穴:位于腹部,是脏腑之气汇聚的地方,主要用于治疗脏腑的疾病。募穴的位置在腹部,属于阴部。
- 俞穴:位于背部,是经气输注的地方,主要用于治疗脏腑的疾病。俞穴的位置在背部,属于阳部。
- 募穴:位于腹部,是脏腑之气汇聚的地方,主要用于治疗脏腑的疾病。募穴的位置在腹部,属于阴部。
阳病行阴,阴病行阳:
- 阳病行阴:阳性的疾病(如外感风寒)会影响到阴部(腹部),所以募穴在腹部。
- 阴病行阳:阴性的疾病(如内伤虚寒)会影响到阳部(背部),所以俞穴在背部。
- 阳病行阴:阳性的疾病(如外感风寒)会影响到阴部(腹部),所以募穴在腹部。
治疗原则:
- 治疗募穴主要用于原气不足的情况,从阴引阳。
- 治疗俞穴主要用于外感风寒等外邪侵入的情况,从阳引阴。
- 治疗募穴主要用于原气不足的情况,从阴引阳。
注意事项:
- 错误地取募穴或俞穴治疗,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或危险。
- 错误地取募穴或俞穴治疗,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或危险。
具体穴位:
- 五脏的募穴和俞穴都有具体的位置,如肺俞在第三椎下,左右各开一寸半等。
- 五脏的募穴和俞穴都有具体的位置,如肺俞在第三椎下,左右各开一寸半等。
总结:
该内容主要介绍了五脏的募穴和俞穴的概念、位置及其在治疗中的应用原则。募穴位于腹部,主要用于治疗脏腑的原气不足;俞穴位于背部,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等外邪侵入的疾病。治疗时要根据病情的阴阳属性选择合适的穴位,避免误治导致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