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经外奇穴(杨氏)
内迎香:二穴。在鼻孔中。治目热暴痛,用芦管子搐出血最效。
鼻准:二穴,在鼻柱尖上,专治鼻上生酒醉风,宜用三棱针出血。
耳尖:二穴,在耳尖上,卷耳取尖上是穴。治眼生翳膜,用小艾炷五壮。
聚泉:一穴。在舌上,当舌中,吐出舌,中直有缝陷中是穴。哮喘咳嗽,及久嗽不愈,若灸,则不过七壮。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如热嗽,用雄黄末少许,和于艾炷中灸之;如冷嗽,用款冬花为末,和于艾炷中灸之。灸毕,以茶清连生姜细嚼咽下。又治舌苔,舌强,亦可治,用小针出血。
左金津、右玉液:二穴。在舌下两旁,紫脉上是穴,卷舌取之。治重舌肿痛,喉闭,用白汤煮三棱针,出血。
海泉:一穴。在舌下中央脉上是穴。治消渴,用三棱针出血。
鱼腰:二穴。在眉中间是穴。治眼生垂廉翳膜,针入一分,沿皮向两旁是也。
太阳:二穴。在眉后陷中,太阳紫脉上是穴。治眼红肿及头,用三棱针出血。其出血之法,用帛一条,紧缠其项颈,紫脉即见,刺出血立愈。又法:『以手紧纽其领,令紫脉见,却于紫脉上刺出血,极效。』
大骨空:二穴。在手大指中节上,屈指当骨尖陷中是穴。治目久痛,及生翳膜内障,可灸七壮。
中魁:二穴。在中指第二节骨尖,屈指得之。治五噎,反胃吐食,可灸七壮,宜泻之。又阳溪二穴,亦名中魁。
八邪:八穴。在手五指歧骨间,左右手各四穴。其一:大都二穴,在手大指次指虎口,赤白肉际,握拳取之。可灸七壮,针一分。治头风牙痛。其二:上都二穴,在手食指中指本节歧骨间,握拳取之。治手臂红肿,针入一分,可灸五壮。其三:中都二穴,在手中指无名指本节歧骨,又名液门也。治手臂红肿,针入一分,可灸五壮。其四:下都二穴,在手无名指小指本节后歧骨间,一名中渚也。中渚之穴,在液门下五分。治手臂红肿,针一分,灸五壮。两手共八穴,故名八邪。
八风:八穴,在足五趾歧骨间,两足共八穴,故名八风。治脚背红肿,针一分,灸五壮。
十宣:十穴,在手十指头上,去爪甲一分,每一指各一穴,两手指共十穴,故名十宣。治乳蛾,用三棱针出血,大效。或用软丝缚定本节前次节后,内侧中间,如眼状,加灸一火,两边都着艾,灸五壮,针尤妙。
五虎:四穴,在手食指及无名指第二节骨尖,握拳得之。治五指拘挛,灸五壮,两手共四穴。
肘尖:二穴,在手肘骨尖上,屈肘得之。治瘰疬,可灸七七壮。
肩柱骨:二穴,在肩端起骨尖上是穴。治瘰疬,亦治手不能举动,灸七壮。
二白:四穴,即郄门也。在掌后横纹中,直上四寸,一手有二穴,一穴在筋内两筋间,即间使后一寸。一穴在筋外,与筋内之穴相并。治痔,脱肛。
独阴:二穴,在足第二趾下,横纹中是穴。治小肠疝气,又治死胎,胎衣不下,灸五壮。又治女人干哕,呕吐红,经血不调。
内踝尖:二穴,在足内踝骨尖是穴。灸七壮。治下片牙疼及脚内廉转筋。
外踝尖:二穴,在足外踝骨尖上是穴。可灸七壮。治脚外廉转筋,及治寒热脚气,宜三棱针出血。
囊底:一穴,在阴囊十字纹中。治肾脏风疮,及治小肠疝气,肾家一切症候,悉皆治之。灸七壮,艾炷如鼠粪。
鬼眼:四穴,在手大拇指,去爪甲角如韭叶,两指并起,用帛缚之,当两指歧缝中是穴。又二穴在足大趾,取穴亦如在手者同。治五痫等症,正发疾时,灸之效甚。
髋骨:四穴,在梁丘两旁,各开一寸五分,两足共四穴。治腿痛,灸七壮。
中泉:二穴,在手背腕中,在阳溪、阳池中间陷中是穴。灸二七壮。治心痛及腹中诸气,疼不可忍。
四关:四穴,即两合谷、两太冲穴是也。
小骨空:二穴,在手小拇指第二节尖是穴。灸七壮。治手节疼,目痛。
印堂:一穴,在两眉中陷中是穴。针一分,灸五壮。治小儿惊风。
子宫:二穴,在中极两旁各开三寸。针二寸,灸二七壮。治妇人久无子嗣。
龙玄:二穴,在两手侧腕叉紫脉上。灸七壮,禁针。治手疼。
四缝:四穴,在手四指内中节是穴。三棱针出血。治小儿猢狲劳等症。
高骨:二穴,在掌后寸部前五分。针一寸半,灸七壮。治手病。
阑门:二穴,在曲泉两旁各三寸脉中。治膀胱七疝,贲豚。
百虫窠:二穴,即血海也。在膝内廉上三寸,灸二七壮,针五分。治下部生疮。
睛中:二穴,在眼黑珠正中。取穴之法:先用布搭目外,以冷水淋一刻,方将三棱针于目外角,离黑珠一分许,刺入半分之微,然后入金针,约数分深,旁入自上层转拨向瞳人轻轻而下,斜插定目角,即能见物,一饭顿出针,轻扶偃卧,仍用青布搭目外,再以冷水淋三日夜止。初针盘膝正坐,将筋一把,两手握于胸前,宁心正视,其穴易得。治一切内障,年久不能视物,顷刻光明,神秘穴也。
凡学针人眼者,先试针内障羊眼,能针羊眼复明,方针人眼,不可造次。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针灸大成》卷七·经外奇穴(杨氏)部分主要介绍了人体上的一些特殊穴位及其治疗方法。以下是各穴位的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1. 内迎香
- 位置:鼻孔中。
- 功效:治疗眼睛发热、剧烈疼痛。
- 治疗方法:用芦管刺激穴位,使其出血,效果显著。
2. 鼻准
- 位置:鼻尖上。
- 功效:专治鼻子上因饮酒引起的红疹(酒糟鼻)。
- 治疗方法:用三棱针刺破出血。
3. 耳尖
- 位置:耳尖上,卷起耳朵取尖上。
- 功效:治疗眼睛生翳膜(白内障等)。
- 治疗方法:用小艾炷灸五壮。
4. 聚泉
- 位置:舌头上,舌中正中有凹陷处。
- 功效:治疗哮喘、咳嗽及久咳不愈。
- 治疗方法:灸法,用生姜片贴在穴位上,再灸。热咳用雄黄末与艾炷同灸,冷咳用款冬花末与艾炷同灸。灸后,用茶清和生姜细嚼咽下。还可治疗舌苔、舌强,用小针出血。
5. 左金津、右玉液
- 位置:舌下两旁,紫脉上。
- 功效:治疗重舌(舌下肿胀)、咽喉肿痛。
- 治疗方法:用白汤煮过的三棱针刺破出血。
6. 海泉
- 位置:舌下中央脉上。
- 功效:治疗消渴(糖尿病)。
- 治疗方法:用三棱针刺破出血。
7. 鱼腰
- 位置:眉毛中间。
- 功效:治疗眼睛生翳膜。
- 治疗方法:针入一分,沿皮向两旁刺。
8. 太阳
- 位置:眉后凹陷处,太阳紫脉上。
- 功效:治疗眼睛红肿及头痛。
- 治疗方法:用三棱针刺破出血。可用布条紧缠颈部,使紫脉显现,再刺出血。
9. 大骨空
- 位置:手大指中节上,屈指时骨尖凹陷处。
- 功效:治疗眼睛久痛及生翳膜内障。
- 治疗方法:可灸七壮。
10. 中魁
- 位置:中指第二节骨尖,屈指取之。
- 功效:治疗五噎(吞咽困难)、反胃吐食。
- 治疗方法:可灸七壮,宜泻之。
11. 八邪
- 位置:手五指歧骨间,左右手各四穴。
- 功效:治疗头风牙痛、手臂红肿。
- 治疗方法:针一分,灸五壮。
12. 八风
- 位置:足五趾歧骨间,两足共八穴。
- 功效:治疗脚背红肿。
- 治疗方法:针一分,灸五壮。
13. 十宣
- 位置:手十指头上,离指甲一分。
- 功效:治疗乳蛾(扁桃体炎)。
- 治疗方法:用三棱针刺破出血,效果显著。
14. 五虎
- 位置:手食指及无名指第二节骨尖,握拳取之。
- 功效:治疗五指拘挛。
- 治疗方法:灸五壮。
15. 肘尖
- 位置:手肘骨尖上,屈肘取之。
- 功效:治疗瘰疬(淋巴结结核)。
- 治疗方法:可灸七七壮。
16. 肩柱骨
- 位置:肩端起骨尖上。
- 功效:治疗瘰疬及手不能举动。
- 治疗方法:灸七壮。
17. 二白
- 位置:掌后横纹中,直上四寸。
- 功效:治疗痔疮、脱肛。
- 治疗方法:灸七壮。
18. 独阴
- 位置:足第二趾下横纹中。
- 功效:治疗小肠疝气、死胎、胎衣不下。
- 治疗方法:灸五壮。
19. 内踝尖
- 位置:足内踝骨尖上。
- 功效:治疗下牙疼及脚内廉转筋。
- 治疗方法:灸七壮。
20. 外踝尖
- 位置:足外踝骨尖上。
- 功效:治疗脚外廉转筋及寒热脚气。
- 治疗方法:可灸七壮,宜三棱针出血。
21. 囊底
- 位置:阴囊十字纹中。
- 功效:治疗肾脏风疮及小肠疝气。
- 治疗方法:灸七壮,艾炷如鼠粪。
22. 鬼眼
- 位置:手大拇指去爪甲角如韭叶,足大趾同。
- 功效:治疗五痫(癫痫)。
- 治疗方法:发作时灸之,效果显著。
23. 髋骨
- 位置:梁丘两旁各开一寸五分。
- 功效:治疗腿痛。
- 治疗方法:灸七壮。
24. 中泉
- 位置:手背腕中,阳溪、阳池中间凹陷处。
- 功效:治疗心痛及腹中诸气疼痛。
- 治疗方法:灸二七壮。
25. 四关
- 位置:两合谷、两太冲穴。
- 功效:治疗多种病症。
- 治疗方法:灸七壮。
26. 小骨空
- 位置:手小拇指第二节尖。
- 功效:治疗手节疼、目痛。
- 治疗方法:灸七壮。
27. 印堂
- 位置:两眉中间凹陷处。
- 功效:治疗小儿惊风。
- 治疗方法:针一分,灸五壮。
28. 子宫
- 位置:中极两旁各开三寸。
- 功效:治疗妇人久无子嗣。
- 治疗方法:针二寸,灸二七壮。
29. 龙玄
- 位置:两手侧腕叉紫脉上。
- 功效:治疗手疼。
- 治疗方法:灸七壮,禁针。
30. 四缝
- 位置:手四指内中节。
- 功效:治疗小儿猢狲劳(营养不良)。
- 治疗方法:用三棱针出血。
31. 高骨
- 位置:掌后寸部前五分。
- 功效:治疗手病。
- 治疗方法:针一寸半,灸七壮。
32. 阑门
- 位置:曲泉两旁各三寸脉中。
- 功效:治疗膀胱七疝、贲豚(腹部肿块)。
- 治疗方法:灸七壮。
33. 百虫窠
- 位置:膝内廉上三寸。
- 功效:治疗下部生疮。
- 治疗方法:灸二七壮,针五分。
34. 睛中
- 位置:眼黑珠正中。
- 功效:治疗一切内障,年久不能视物。
- 治疗方法:先用布遮眼,冷水淋一刻,再用三棱针刺入黑珠旁,插入金针,拨向瞳人,轻插定目角,见物后出针。
总结
这些穴位大多位于人体较为隐蔽或特殊的部位,属于“经外奇穴”,即不在传统经络系统内的穴位。其治疗方法多采用针刺、艾灸或刺血,针对性强,效果显著。学习针灸者需谨慎操作,尤其是眼部穴位,建议先在动物眼上练习,再应用于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