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杂病十一穴歌
攒竹丝空主头疼,偏正皆宜向此针。更去大都除泻动,风池针刺三分深。
曲池合谷先针泻,永与除疴病不侵。依此下针无不应,管教随手便安宁。
头风头痛与牙疼,合谷三间两穴寻。更向大都针眼痛,太渊穴内用针行。
牙疼三分针吕细,齿痛依前指上明。更推大都左之右,交互相迎仔细穷。
听会兼之与听宫,七分针泻耳中聋。耳门又泻三分许,更加七壮灸听宫。
大肠经内将针泻,曲池合谷七分中。医者若能明此理,针下亡时便见功。
肩背并和肩臑痛,曲池合谷七分深。未愈尺泽加一寸,更于三间次第行。
各入七分于穴内,少风二府刺心经。穴内浅深依法用,当时蠲疾两之轻。
咽喉以下至于脐,胃脘之中百病危。心气痛时胸结硬,伤寒呕哕闷涎随。
列缺下针三分许,三分针泻到风池。二指三间并三里,中冲还刺五分依。
汗出难来到腕骨,五分针泻要君知。鱼际经渠并通里,一分针泻汗淋漓。
二指三间及三里,大指各刺五分宜。汗至如若通遍体,有人明此是良医。
四肢无力中邪风,眼涩难开百病攻。精神昏倦多不语,风池合谷用针通。
两手三间随后泻,三里兼之与太冲。各入五分于穴内,迎随得法有奇功。
风池手足指诸间,右痪偏风左曰瘫。各刺五分随后泻,更灸七壮便身安。
三里阴交行气泻,一寸三分量病看。每穴又加三七壮,自然瘫痪实时安。
肘痛将针刺曲池,经渠合谷共相宜。五分针刺于二穴,疟病缠身便得离。
未愈更加三间刺,五分深刺莫忧疑。又兼气痛憎寒热,间使行针莫用迟。
腿胯腰疼痞气攻,髋骨穴内七分穷。更针风市兼三里,一寸三分补泻同。
又去阴交泻一寸,行间仍刺五分中。刚柔进退随呼吸,去疾除病拈指功。
肘膝疼时刺曲池,进针一寸是相宜。左病针右右针左,依此三分泻气奇。
膝痛二寸针犊鼻,三里阴交要七次。但能仔细寻其理,劫病之功在片时。

《针灸大成》卷三·杂病十一穴歌是一首以诗歌形式总结针灸治疗杂病的经典歌诀,内容涉及多种常见病症及其对应的针灸穴位和治疗方法。以下是白话文翻译及解释:


翻译:

  1. 攒竹、丝空穴主治头疼,无论是偏头痛还是正头痛,都可以针刺这两个穴位。再加上针刺大都穴以除泻,针刺风池穴三分深,效果更佳。

  2. 曲池、合谷穴先针泻,能够永久除病,疾病不再侵扰。按照这个方法下针,无不奏效,随手便能让人恢复安宁。

  3. 头风、头痛、牙疼,可以针刺合谷、三间穴。若眼睛疼痛,再针刺大都穴,并在太渊穴用针。

  4. 牙疼可以针刺吕细穴三分深,齿痛同样按照这个方法治疗。再根据病情,左右交替针刺大都穴,仔细推究病情。

  5. 听会、听宫穴针刺七分深,能够治疗耳聋。再针刺耳门穴三分深,并在听宫穴灸七壮。

  6. 大肠经内针刺泻法,曲池、合谷穴各针刺七分深。医生若能明白这个道理,针下立刻见效。

  7. 肩背、肩臑疼痛,针刺曲池、合谷穴七分深。若未愈,再针刺尺泽穴一寸深,接着针刺三间穴,各针刺七分深。

  8. 咽喉到脐部的疾病,尤其是胃脘区域的百病危急。心气痛时胸中结硬,伤寒引起的呕吐、呃逆、胸闷、涎多,可以针刺列缺穴三分深,再针刺风池穴三分深。

  9. 汗出难时,针刺腕骨穴五分深。鱼际、经渠、通里穴各针刺一分深,能够使汗液淋漓而出。

  10. 四肢无力、中邪风、眼涩难开、精神昏倦、多不语,可以针刺风池、合谷穴,再针刺三间、三里、太冲穴,各针刺五分深。

  11. 风池穴手足指间穴,右侧瘫痪为偏风,左侧瘫痪为瘫。各针刺五分深,再灸七壮,身体便能恢复安宁。

  12. 三里、阴交穴行气泻法,针刺一寸三分深,每穴再灸三七壮,自然能够治疗瘫痪。

  13. 肘痛时,针刺曲池、经渠、合谷穴各五分深,能够治疗疟疾。若未愈,再针刺三间穴五分深。

  14. 腿胯、腰疼、痞气攻,针刺髋骨穴七分深,再针刺风市、三里穴各一寸三分深。

  15. 肘膝疼痛时,针刺曲池穴一寸深。左病针右,右病针左,各针刺三分深,能够泻气止痛。

  16. 膝痛时,针刺犊鼻穴二寸深,再针刺三里、阴交穴七次。若能仔细推究其理,治病效果立竿见影。


解释:

这首诗歌总结了针灸治疗多种杂病的方法,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 穴位选择:针对不同病症,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针灸。例如,头疼用攒竹、丝空穴,牙疼用合谷、三间穴,耳聋用听会、听宫穴等。

  2. 针刺深度:不同穴位的针刺深度有明确要求,如风池穴针刺三分深,曲池、合谷穴针刺七分深等。

  3. 针刺手法:包括泻法、补法等,例如曲池、合谷穴先针泻,三里、阴交穴行气泻法等。

  4. 左右交替:某些病症需要左病针右,右病针左,如肘膝疼痛时。

  5. 配合灸法:某些病症需要配合灸法,如耳聋时在听宫穴灸七壮,瘫痪时在三里、阴交穴灸三七壮等。

  6. 整体调理:针对复杂病症,如四肢无力、精神昏倦等,需要多穴位配合治疗,如风池、合谷、三间、三里、太冲穴等。


这首诗歌体现了中医针灸“辨证施治”的原则,通过精确的穴位选择、针刺深度和手法,结合灸法,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