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胜玉歌(杨氏)
胜玉歌兮不虚言,此是杨家真秘传。或针或灸依法语,补泻迎随随手捻。
头痛眩晕百会好,心疼脾痛上脘先。后溪鸠尾及神门,治疗五痫立便痊。
鸠尾穴禁灸,针三分,家传灸七壮。
髀疼要针肩井穴,耳闭听会莫迟延。
针一寸半,不宜停。经言禁灸,家传灸七壮。
胃冷下脘却为良,眼痛须觅清冷渊。霍乱心疼吐痰涎,巨阙着艾便安然。
脾疼背痛中渚泻,头风眼痛上星专。头项强急承浆保,牙腮疼紧大迎全。
行间可治膝肿病,尺泽能医筋拘挛。若人行步苦艰难,中封太冲针便痊。
脚背痛时商丘刺,瘰疬少海天井边。筋疼闭结支沟穴,颔肿喉闭少商前。
脾心痛急寻公孙,委中驱疗脚风缠。泻却人中及颊车,治疗中风口吐沫。
五疟寒多热更多,间使大杼真妙穴。经年或变劳怯者,痞满脐旁章门决。
噎气吞酸食不投,膻中七壮除膈热。目内红痛苦皱眉,丝竹攒竹亦堪医。
若是痰涎并咳嗽,治却须当灸肺俞。更有天突与筋缩,小儿吼闭自然疏。
两手酸疼难执物,曲池合谷共肩髃。臂疼背痛针三里,头风头痛灸风池。
肠鸣大便时泄泻,脐旁两寸灸天枢。诸般气症从何治,气海针之灸亦宜。
小肠气痛归来治,腰痛中空穴最奇。
中空穴,从肾俞穴量下三寸,各开三寸是穴,灸十四壮,向外针一寸半,此即膀胱经之中髎也。
腿股转酸难移步,妙穴说与后人知。环跳、风市及阴市,泻却金针病自除。
阴市虽云禁灸,家传亦灸七壮。
热疮臁内年年发,血海寻来可治之。两膝无端肿如斗,膝眼三里艾当施。
两股转筋承山刺,脚气复溜不须疑。踝跟骨痛灸昆仑,更有绝骨共丘墟。
灸罢大敦除疝气,阴交针入下胎衣。遗精白浊心俞治,心热口臭大陵驱。
腹胀水分多得力,黄疸至阳便能离。肝血盛兮肝俞泻,痔疾肠风长强欺。
肾败腰疼小便频,督脉两旁肾俞除。六十六穴施应验,故成歌诀显针奇。

《胜玉歌》是《针灸大成》卷三中的一篇歌诀,作者为杨氏。这篇歌诀总结了杨氏家族在针灸治疗中的经验和秘传,详细介绍了各种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法。以下是白话文翻译及解释:


翻译:

《胜玉歌》所言不虚,这是杨氏家族真正的秘传。无论是针刺还是艾灸,都按照规则进行,补泻手法和针法操作都随手而施。

  • 头痛眩晕:百会穴效果很好。

  • 心脾疼痛:上脘穴是首选。

  • 五痫(癫痫):后溪、鸠尾、神门穴能迅速治愈。
    (注意:鸠尾穴禁灸,针刺三分深,但家传可灸七壮。)

  • 大腿疼痛:针刺肩井穴。

  • 耳聋:听会穴不要拖延。
    (针刺一寸半,不宜停针。传统认为禁灸,但家传可灸七壮。)

  • 胃寒:下脘穴效果很好。

  • 眼痛:清冷渊穴是治疗之处。

  • 霍乱、心绞痛、吐痰:艾灸巨阙穴即可缓解。

  • 脾痛、背痛:中渚穴用泻法。

  • 头风、眼痛:上星穴是专治之穴。

  • 头颈僵硬:承浆穴可缓解。

  • 牙腮疼痛:大迎穴效果显著。

  • 膝肿:行间穴可治疗。

  • 筋脉拘挛:尺泽穴能医治。

  • 行走困难:中封、太冲穴针刺即可缓解。

  • 脚背疼痛:商丘穴针刺。

  • 瘰疬(淋巴结肿大):少海、天井穴附近治疗。

  • 筋痛、便秘:支沟穴可治疗。

  • 颌肿、咽喉闭塞:少商穴前针刺。

  • 脾心痛:公孙穴是急救之选。

  • 脚气病:委中穴可治疗。

  • 中风、口吐白沫:人中、颊车穴用泻法。

  • 疟疾(寒热交替):间使、大杼穴是妙穴。

  • 劳损、虚弱、痞满:章门穴可治疗。

  • 噎气、吞酸、食欲不振:膻中穴灸七壮可除膈热。

  • 眼红、疼痛、皱眉:丝竹空、攒竹穴可治疗。

  • 痰涎、咳嗽:灸肺俞穴。

  • 小儿吼闭(呼吸困难):天突、筋缩穴可缓解。

  • 两手酸痛、难以握物:曲池、合谷、肩髃穴针刺。

  • 臂痛、背痛:足三里穴针刺。

  • 头风、头痛:风池穴艾灸。

  • 肠鸣、腹泻:天枢穴灸两寸旁。

  • 各种气症:气海穴针刺或艾灸。

  • 小肠气痛:归来穴治疗。

  • 腰痛:中空穴效果神奇。
    (中空穴位于肾俞穴下三寸,旁开三寸,灸十四壮,针刺一寸半,即膀胱经的中髎穴。)

  • 大腿酸痛、难以行走:环跳、风市、阴市穴针刺。
    (阴市穴传统禁灸,但家传可灸七壮。)

  • 热疮、臁疮(腿部溃疡):血海穴可治疗。

  • 两膝肿胀:膝眼、足三里穴艾灸。

  • 大腿抽筋:承山穴针刺。

  • 脚气病:复溜穴治疗。

  • 踝跟骨痛:昆仑穴艾灸。

  • 疝气:大敦穴艾灸。

  • 下胎衣(胎盘滞留):阴交穴针刺。

  • 遗精、白浊:心俞穴治疗。

  • 心热、口臭:大陵穴治疗。

  • 腹胀:水分穴效果显著。

  • 黄疸:至阳穴可治愈。

  • 肝血盛、肝火旺:肝俞穴用泻法。

  • 痔疮、肠风(便血):长强穴治疗。

  • 肾虚、腰痛、尿频:肾俞穴治疗。

以上六十六穴应用效果显著,因此编成歌诀,彰显针灸的神奇。


解释:

《胜玉歌》是杨氏家族在针灸治疗中的经验总结,主要特点包括:

  1. 穴位精准:针对不同病症,列出了具体穴位,如百会穴治头痛、上脘穴治心脾痛等。
  2. 针法与灸法结合:根据病情选择针刺或艾灸,并详细说明操作方法,如针刺深度、补泻手法等。
  3. 家族秘传:有些穴位传统认为禁灸,但杨氏家族在实践中发现可灸,如鸠尾穴、阴市穴等。
  4. 病症广泛:涵盖了内科、外科、五官科、妇科、儿科等多种疾病,体现了针灸的广泛应用。
  5. 简便易行:歌诀形式便于记忆,适合临床快速查阅和应用。

这篇歌诀不仅是对杨氏家族针灸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中医针灸学的宝贵贡献,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