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行针指要歌
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或针水,水分侠脐上边取。
或针结,针着大肠泄水穴。或针劳,须向膏肓及百劳。
或针虚,气海丹田委中奇。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
或针嗽,肺俞风门须用灸。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
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翻胃吐食一般医,针中有妙少人知。
《针灸大成》卷三中的“行针指要歌”是一首关于针灸治疗不同病症的指导性歌诀。以下是该内容的翻译和解释:
翻译:
- 或针风:如果要治疗风邪引起的病症,首先要在风府穴和百会穴进行针刺。
- 或针水:如果要治疗水湿引起的病症,应在水分穴(位于肚脐上方)进行针刺。
- 或针结:如果要治疗结症(如便秘),应针刺大肠经的泄水穴。
- 或针劳:如果要治疗劳损,应针刺膏肓穴和百劳穴。
- 或针虚:如果要治疗虚弱,气海穴、丹田穴和委中穴有奇效。
- 或针气:如果要治疗气滞,应记住膻中穴。
- 或针嗽:如果要治疗咳嗽,应在肺俞穴和风门穴进行灸疗。
- 或针痰:如果要治疗痰湿,应先针刺中脘穴和足三里穴。
- 或针吐:如果要治疗呕吐,应针刺中脘穴、气海穴和膻中穴进行补法。翻胃吐食的治疗方法也是一样的,针灸中有很多妙用,但很少有人知道。
解释:
这首“行针指要歌”总结了针对不同病症的针灸治疗要点,强调了穴位选择和针刺方法的重要性。以下是对各句的详细解释:
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
- 风府穴:位于后颈部,主治风邪引起的头痛、颈项强痛等。
- 百会穴:位于头顶,主治头痛、眩晕、中风等。
- 解释:治疗风邪引起的病症,首选风府和百会穴。
- 风府穴:位于后颈部,主治风邪引起的头痛、颈项强痛等。
或针水,水分侠脐上边取:
- 水分穴:位于肚脐上方,主治水肿、小便不利等。
- 解释:治疗水湿引起的病症,应在水分穴进行针刺。
- 水分穴:位于肚脐上方,主治水肿、小便不利等。
或针结,针着大肠泄水穴:
- 大肠泄水穴:指大肠经上的穴位,如天枢穴,主治便秘、腹胀等。
- 解释:治疗结症(如便秘),应针刺大肠经的相关穴位。
- 大肠泄水穴:指大肠经上的穴位,如天枢穴,主治便秘、腹胀等。
或针劳,须向膏肓及百劳:
- 膏肓穴:位于背部,主治虚劳、咳嗽等。
- 百劳穴:位于颈部,主治颈项强痛、劳损等。
- 解释:治疗劳损,应针刺膏肓穴和百劳穴。
- 膏肓穴:位于背部,主治虚劳、咳嗽等。
或针虚,气海丹田委中奇:
- 气海穴:位于下腹部,主治气虚、腹痛等。
- 丹田穴:指关元穴,位于下腹部,主治虚劳、遗精等。
- 委中穴:位于膝后,主治腰痛、下肢痿痹等。
- 解释:治疗虚弱,气海、丹田和委中穴有奇效。
- 气海穴:位于下腹部,主治气虚、腹痛等。
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
- 膻中穴:位于胸部,主治胸闷、气滞等。
- 解释:治疗气滞,应记住膻中穴。
- 膻中穴:位于胸部,主治胸闷、气滞等。
或针嗽,肺俞风门须用灸:
- 肺俞穴:位于背部,主治咳嗽、气喘等。
- 风门穴:位于背部,主治感冒、咳嗽等。
- 解释:治疗咳嗽,应在肺俞穴和风门穴进行灸疗。
- 肺俞穴:位于背部,主治咳嗽、气喘等。
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
-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主治胃痛、呕吐等。
-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主治消化不良、胃痛等。
- 解释:治疗痰湿,应先针刺中脘穴和足三里穴。
-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主治胃痛、呕吐等。
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翻胃吐食一般医,针中有妙少人知:
- 中脘穴、气海穴、膻中穴:如前所述,主治胃痛、呕吐、气滞等。
- 解释:治疗呕吐,应针刺中脘穴、气海穴和膻中穴进行补法。翻胃吐食的治疗方法也是一样的,针灸中有很多妙用,但很少有人知道。
- 中脘穴、气海穴、膻中穴:如前所述,主治胃痛、呕吐、气滞等。
这首“行针指要歌”简明扼要地总结了针灸治疗不同病症的关键穴位和方法,是针灸临床实践中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