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取灸心气法;取灸痔漏法;灸小肠疝气穴法;灸肠风下血法

取灸心气法

先将长草一条,比男左女右手掌内大拇指根横纹量起。至甲内止,以墨点记;次比盐指、中指、四指、小指五指皆比如前法;再加同身寸一寸点定,别用秆草一条,与前所量草般齐,至再加一寸墨上,共结一磊;却令病人正坐,脱去衣,以草分开,加于颈上,以指按定,磊于天突骨上,两边垂向背后,以两条草取般齐,垂下脊中尽处是穴,灸七壮效。

取灸痔漏法

痔疾未深,止灸长强甚效。如年深者,可用槐枝、马蓝菜根一握,煎汤取水三碗。用一碗半,乘热以小口瓶熏洗,令肿退,于原生鼠奶根上灸之,尖头灸不效。或用药水盆洗肿微退,然后灸,觉一团火气通入肠至胸,乃效。灸至二十余壮。更忌毒物,永愈。随以竹片护火气,勿伤两边好肉。

灸小肠疝气穴法

若卒患小肠疝气,一切冷气,连脐腹结痛,小便遗溺。大敦二穴,在足大趾之端,去爪甲韭叶许,及三毛丛中是穴。灸三壮。
若小肠卒疝,脐腹疼痛,四肢不举,小便涩滞,身重足痿。三阴交二穴,在足内踝骨上三寸是穴,宜针三分,灸三壮,极妙。

灸肠风下血法

取男左女右手中指为准,于尾闾骨尖头,从中倒比,上至腰脊骨一指尽处,是第一穴也。又以第二指,于中穴取中一字分开指头各一穴,灸七壮。以上加至壮数多为效。患深,次年更灸,但以中指一指为准,临时更揣摸之。

白话文翻译及解释

取灸心气法

翻译
首先,取一根长草,以男性左手或女性右手掌内大拇指根部的横纹为起点,量到指甲内侧的末端,用墨点标记。接着,依次量取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均按照同样的方法标记。然后,再增加一寸的长度,用另一根秆草与前一根草对齐,并在增加一寸的位置用墨点标记。将两根草合并,打一个结。让病人正坐,脱去上衣,将草分开,放在脖子上,用手指按住,将结放在天突骨(胸骨上窝)上,两边的草垂向背后。将两根草对齐,垂到脊柱最下端的位置,就是需要灸的穴位。在此处灸七壮,效果显著。

解释
这是一种通过测量手指长度来确定心气穴位的灸法。通过草的长度和位置,找到背部脊柱下方的穴位,进行灸疗,以调节心气。

取灸痔漏法

翻译
如果痔疮不严重,只需灸长强穴即可见效。如果痔疮多年未愈,可以用槐枝和马蓝菜根一把,煎汤取三碗水。用一碗半的热水,趁热用小口瓶熏洗患处,使肿胀消退。然后在原生的痔疮根部灸治,灸尖头无效。或者用药水盆洗患处,待肿胀稍微消退后再灸,感觉到一团火气从肠部通到胸部,即为见效。灸二十余壮。同时忌食辛辣食物,可永久治愈。灸后用竹片保护火气,避免伤及周围正常皮肤。

解释
这是一种治疗痔疮的灸法,通过熏洗和灸治结合,达到消肿止痛的效果。灸后需注意保护皮肤,避免感染。

灸小肠疝气穴法

翻译
如果突然患上小肠疝气,表现为脐腹疼痛、小便失禁等症状,可以灸大敦穴。大敦穴位于足大趾末端,距离指甲约韭菜叶宽度的位置,是三毛丛中的穴位。灸三壮。
如果小肠疝气表现为脐腹疼痛、四肢无力、小便不畅、身体沉重、足部无力,可以灸三阴交穴。三阴交穴位于足内踝骨上三寸处,针刺三分,灸三壮,效果极佳。

解释
这是一种治疗小肠疝气的灸法,通过灸治大敦穴和三阴交穴,缓解疝气引起的疼痛和其他症状。

灸肠风下血法

翻译
以男性左手或女性右手中指为准,从尾闾骨尖头开始,从中倒量,上至腰脊骨一指尽处,是第一穴。再用第二指,在中穴处取中一字分开,指头各为一穴,灸七壮。灸的次数越多,效果越好。如果病情严重,次年可以再次灸治,但以中指一指为准,具体位置需临时揣摸确定。

解释
这是一种治疗肠风下血的灸法,通过测量中指长度确定穴位,进行灸疗,以达到止血和调理肠道的作用。灸的次数越多,效果越显著。

总结

这些内容主要介绍了古代针灸治疗心气、痔疮、小肠疝气和肠风下血的具体方法。通过测量身体特定部位的长度,确定穴位,进行灸疗,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些方法体现了古代中医针灸疗法的独特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