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艾叶医统;艾灸补泻;艾炷大小;点艾火
艾叶《医统》
《本草》云:“艾味苦,气微温,阴中之阳,无毒,主灸百病。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曝干,陈久者良,避恶杀鬼。又采艾之法,五月五日,灼艾有效。制艾先要如法:令干燥,入臼捣之,以细筛去尘屑,每入石臼,捣取洁白为上,须令焙大燥,则灸有力,火易燃,如润无功。”
《证类本草》云:“出明州。”《图经》云:“旧不着所出,但云生田野,今在处有之。惟蕲州叶厚而干高,果气味之大,用之甚效。”
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丹溪曰:“艾性至热,入火灸则上行,入药服则下行。”
艾灸补泻
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
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
艾炷大小
黄帝曰:“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小弱乃小作之。”又曰:“小儿七日以上,周年以还,炷如雀粪。”
《明堂下经》云:“凡灸欲炷下广三分,若不三分,则火气不达,病未能愈,则是灸炷欲其大,惟头与四肢欲小耳。”《明堂上经》乃曰:“艾炷依小箸头作,其病脉粗细,状如细线,但令当脉灸之。雀粪大炷,亦能愈疾。又有一途,如腹胀、疝瘕、痃癖、伏梁气等,须大艾炷。故《小品》曰:「腹背烂烧,四肢但去风邪而已,不宜大炷。如巨阙、鸠尾,灸之不过四五壮。炷依竹箸头大,但令正当脉上灸之,艾炷若大,复灸多,其人永无心力。如头上灸多,令人失精神;背脚灸多,令人血脉枯竭,四肢细而无力,既失精神,又加细节,令人短寿。」”王节斋云:“面上灸炷须小,手足上犹可粗。”
点艾火
《明堂下经》曰:“古来灸病,忌松、柏、枳、橘、榆、枣、桑、竹八木火,切宜避之。有火珠耀日,以艾承之,得火为上。次有火镜耀日,亦以艾引得火,此火皆良。诸番部用镔铁击阶石得火,以艾引之,凡仓卒难备,则不如无木火,清麻油点灯上,烧艾茎点灸,兼滋润灸疮至愈不痛,用腊烛更佳。”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艾叶《医统》
《本草》中提到:“艾叶味苦,性微温,属于阴中之阳,无毒,主要用于灸治各种疾病。三月三日和五月五日采摘的艾叶,晒干后保存,陈年艾叶效果更好,有驱邪避鬼的作用。采摘艾叶的方法是在五月五日,此时灼烧艾叶效果最佳。制作艾叶的方法也很讲究:先要将艾叶充分干燥,然后放入臼中捣碎,用细筛去除灰尘和碎屑。每次捣碎时,要尽量让艾叶洁白为上品,并且要焙烤得非常干燥,这样灸疗时火力才足,艾火也容易点燃。如果艾叶潮湿,则效果不佳。”
《证类本草》中提到:“艾叶产自明州。”《图经》中提到:“古代没有明确记载艾叶的产地,只说它生长在田野中,现在各地都有。但蕲州的艾叶叶厚、茎高,气味浓郁,使用效果特别好。”
孟子说:“七年的病,需要三年的艾叶来治疗。”丹溪说:“艾叶性极热,用于火灸时,热力上行;用于内服时,药性下行。”
艾灸补泻
在艾灸治疗中,如果气盛则采用泻法,气虚则采用补法。
针灸无法治疗的疾病,艾灸则适合。如果阴阳皆虚,则用艾火来调理。经络下陷的情况,艾火可以治疗。经络坚硬紧张时,艾火也能调理。经络下陷时,采用灸法。
如果络脉满而经脉虚,则灸阴经、刺阳经;如果经脉满而络脉虚,则刺阴经、灸阳经。
采用艾火补法时,不要吹灭火,等待它自然熄灭,然后按压穴位。采用艾火泻法时,要快速吹灭火,并打开穴位。
艾炷大小
黄帝说:“艾灸时,艾炷的直径不足三分,是徒劳无功的,艾炷要尽量大一些。但对于体质较弱的人,可以用较小的艾炷。”他还说:“对于七岁以上、一岁以下的小儿,艾炷的大小应如雀粪般小。”
《明堂下经》中提到:“艾灸时,艾炷的底部直径应为三分,如果不足三分,则火气无法达到病灶,疾病难以治愈。因此,艾炷要尽量大一些,但头部和四肢的艾炷要小一些。”《明堂上经》则说:“艾炷可以做得像小筷子头那么大,根据病脉的粗细,像细线一样,只需在脉上灸治。即使是雀粪大小的艾炷,也能治愈疾病。但对于腹胀、疝瘕、痃癖、伏梁气等疾病,则需要较大的艾炷。因此《小品》中说:‘腹背部位可以大面积烧灼,四肢只需祛风邪,不宜用大艾炷。如巨阙、鸠尾等穴位,灸治时不过四五壮。艾炷像竹筷头大小即可,只需在脉上灸治。如果艾炷过大,灸治过多,会导致患者永远失去气力。如果头部灸得过多,会让人失去精神;背部灸得过多,会让人血脉枯竭,四肢细弱无力,既失去精神,又身体虚弱,会让人短寿。’”王节斋说:“面部的艾炷要小,手足上的艾炷可以稍大一些。”
点艾火
《明堂下经》中提到:“自古以来,艾灸时忌讳使用松、柏、枳、橘、榆、枣、桑、竹这八种木材的火,必须避免。最好的火源是火珠在阳光下照射,用艾叶承接火珠的火,这种火最佳。其次是火镜在阳光下照射,用艾叶引火,这种火也很好。一些边远地区用镔铁击打台阶上的石头引火,再用艾叶引火。如果仓促间无法准备这些火源,则不如不用木材火,可以用清麻油点灯,烧艾茎来点灸,这样既能滋润灸疮,又能减轻疼痛。使用蜡烛点艾火效果更佳。”
总结
这段内容主要介绍了艾叶的采摘、制作方法及其在艾灸中的应用。艾叶性温,主要用于灸治各种疾病,尤其是陈年艾叶效果更佳。艾灸治疗中,根据病情的虚实选择补泻法,艾炷的大小也根据病情和部位有所不同。点艾火时,需避免使用某些木材的火,最好使用火珠或火镜引火,或在紧急情况下使用清麻油或蜡烛点艾火。